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地方文化·民俗
2020年11月20日

赵志毅与曹瘦脸

□ 赵一锋

阅读量:4361    本文字数:4820

赵志毅(1935-2009)是我二伯,生前从事民间文化和民俗研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一生最为业届推崇,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集成《曹瘦脸打官司》一书,该书于1989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列为“中国机智人物故事丛书”,轰动海内外。尽管二伯已在2009年去世,人们提起赵志毅,就会将他与曹瘦脸二者联系起来,二者渊源甚深,关于赵志毅与曹瘦脸前辈老师们已有论述,笔者作为晚辈早有耳闻,近年家中长辈每每提及二伯、曹瘦脸以及家族的一些往事,本县文史学者孙保林先生也曾谈及二伯和曹瘦脸的一些故事,遂想对“赵志毅与曹瘦脸”过往作些补充。

 

 

一、 掘港与曹瘦脸

 

掘港过去有句“口话”,书面语叫“口头禅”—“曹瘦脸打官司,坐赢不输”,也就是曹瘦脸打官司的结果总是会赢,这句话里满含着对曹瘦脸的一份敬意。过去这句话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即某某人打官司坐赢不输,在这里为什么是曹瘦脸,曹瘦脸与掘港又是有何渊源呢?

为了能让一些读者更好地了解曹瘦脸,首先有必要对曹瘦脸作个简要介绍。传说曹瘦脸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生活在掘港地区的一位讼师,专门为老百姓代理诉讼官司,与官府富人作对,伸张正义。据传,曹瘦脸,人长脸瘦,曹瘦脸是绰号,本名曹秀生,家住江南省通州直隶州如皋县掘港场永安坊曹家巷,这个信息准确而模糊。字面上看,曹氏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人,家住在掘港街,连具体的住址啥的有,看来这个人物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了?其实再看其名字,曹秀生,秀生者,秀才也,也就是《曹瘦脸打官司》一书的主人公是曹秀才,就如同张秀才、李秀才一样,存在许多的偶然性。曹家巷在掘港东北大街北侧,1980年为打通江海东路拆迁,这条巷子不复存在,有些细节也不好再探究。显然这里曹瘦脸可能是个传说中杜撰虚构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样一个具体的人物,或许有人物的原型。

曹瘦脸有着鲜明的地域痕迹,故事大多发生在掘港、马塘等地,本县丰利、栟茶等也有流传,通州石港、海门余东、如皋白蒲也有传说,余东曹姓族人言之灼灼,曹瘦脸是海门曹氏族人,对如东“抢走”曹瘦脸还有几分“不悦”。不管怎么样,曹瘦脸的故事发生在两淮盐场,与盐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是怎样一种渊源呢?

在古代盐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盐务由盐运衙门这样一个独立于地方的机构来管理。古代两淮地区是重要的盐产地,两淮盐运衙门在扬州,在通州、泰州等设立盐运分司管理盐署,在沿海的掘港、马塘、丰利、栟茶、石港、金沙、余东、吕四等设立盐场署管理盐场。明清盐署的长官是场大使,八品官,如皋东乡盐场场官的上司并不是如皋知县,而是设在通州石港的盐运分司。古代打铁、行船、烧盐是并称的三大苦,国家的税收是建立在广大盐民辛苦劳作的基础上的,久而久之,盐民和盐官的矛盾不可调和,盐民心目中期盼有个机智的人物为其出头,这大概就是曹瘦脸的故事在掘港等地流传的地域群众基础。

掘港清代素有“小扬州”的美誉,乾嘉年间封建经济达到了高峰,徽商领袖吴永瑞铺设了石板大街,街道两边商铺、酒楼、茶馆林立,市民阶层形成,掘港人有句话“打官司上茶馆”,这里的“打官司”并非是“诉讼”,而是老百姓发生矛盾争执,在茶馆请德高望重的长者来调解。同时茶馆也是老百姓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张家长李家短,盐民、渔民、农人上街也是坐茶馆,其中不乏有些会说故事的人,大茶馆一般有说书先生,掘港地区是“扬州评话”的天下,偶尔也有“苏州评弹”。小茶馆,又叫茶馆店,难得有说书先生,有口才好的,能言善辩,巧舌如簧的就是充当说书先生的说说故事和新闻,曹瘦脸的故事应该就在其中。曹瘦脸的故事源头是在老百姓的口里,在田间地头,在海边堤岸,在市井勾栏,最终在各茶馆不知不觉地“丰满”起来。

 

二、 赵氏与曹瘦脸

 

二伯生前多次讲过曹瘦脸的故事是其小时候听祖父讲起,祖父又是听他祖父的祖父讲起,后来在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整理,编成《曹瘦脸打官司》一书。也就是曹瘦脸的故事在我家至少流传了五六代人,说起来,我们赵家与曹瘦脸还是有些渊源的,下面听我慢慢讲来。

我家家谱在文革中毁坏,确切渊流不可考,只是家中长辈口里说出个大概。赵氏郡望甘肃天水,我家是天水堂,又说是半部堂,堂联是“天水世泽,半部家声”,老人去世吊唁簿子写的天水堂。我家祖籍徽州,明末清初由徽州府搬扬州府泰州,清中早期迁通州如皋县东马塘场,乾隆嘉庆朝再迁掘港场。到掘港后住东街龙王桥,打铁套犁头为业,资本积累发迹,在龙王桥内建赵氏大门堂,资助城隍庙,城隍老爷出巡的灯笼上还有顺昌公的名讳。后家道中落,大门堂卖与邱氏,但还有本家住龙王桥附近。我曾祖搬东街蒋家桥口,开粮食行为业,后来祖父辈三兄弟都在粮食行。本县马塘及周边地区赵姓是大姓,半部堂赵氏,史载元末由江西迁入马塘,由此可见并不是一支,属于同姓各宗。

有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二伯的祖父是听他的祖父讲的,为啥是听祖父的祖父,而不是祖父的父亲呢?二伯没有细说,在他写的文章中也没有提到,下面我就具体讲一讲这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我听我祖父和父辈们的口述。我家迁入掘港始祖为顺昌公,第二代是启儒公,这个赵启儒就是二伯口中祖父的祖父,也就是我辈的天祖。有资料说他粗通文墨,其实是个讹误,我家祖上当时还是有经济基础的小康之家,又有徽州祖先的亦商亦儒的家风,天祖好文雅意。到高祖辈,兄弟三人,高祖是老大,老二是个生员,曾经到南京参加过江南乡试,在封建社会秀才也是知识精英阶层,有社会地位的人,后来在龙王桥家塾任教师,族中子弟免费入学。我家曾祖、祖父兄弟三人都是在龙王桥私塾读书,祖父辈读书读到大学、中庸才出去学生意当小相公。我家高祖辈开始家道中落,曾祖幼年失祜,也就是父亲早就去世,所以曾祖是听天祖讲的曹瘦脸,而不是高祖。

曾祖赵云程(1874-1952),也是兄弟三人,曾祖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虽然曾祖从小受到天祖的宠爱,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曾祖很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13岁就出门学徒。曾祖天资聪明,识文断字,仪表堂堂,深受东家喜爱,东家舞文弄墨,闲暇之时画几笔丹青,曾祖常常伴随左右为之磨墨铺纸,久而久之也学会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曾祖出徒弟后,辗转于各粮食行,从出街到掌柜,后来在蒋家桥口开“赵云记”粮食行,在业内德高望重,1949年受掘港粮食公所委托为开国大庆轧制彩灯,名噪一时。

我家有“讲故事”的传统,老一辈常常和小辈讲家族故事,还有就是历史故事,笔者小时候听祖父讲三国、水浒、东周列国、彭公案、施公案等,至今还是记忆犹新。曾祖生三子,长子赵心源(1905-1997),也就是赵志毅的父亲,次子赵心培(1907-1994),我的祖父,三子赵心田(1909-1987)。赵心源生三子一女,长子赵志仁早年赴南京学徒谋生、二子赵志毅在家,常伴祖父赵云程左右,祖父常常给孙子讲起历史故事,也就包括曹瘦脸的传说,曹瘦脸在赵志毅的心理扎下了根。二伯的舅爷爷程顺年孤身一人,年纪大了靠我大爷爷生活,特别喜欢二伯,常给他说说故事,说起自己是如何跳马夫,说起曹瘦脸等。我祖父辈兄弟三人都很会讲故事,三爷爷还是如东黄海剧团的创始人之一,担任总剧务,三人对二伯的影响都很深。

 

 

三、“赵瘦脸”与曹瘦脸

 

二伯赵志毅因机智善辩,在文化界大家称他“赵瘦脸儿”。赵和曹在如东方言中是分不大清楚的,究竟是曹瘦脸还是赵瘦脸儿,老百姓是说不大清楚的。所以后来在他编 《曹瘦脸儿的故事》时,故意明确写成曹瘦脸,以避嫌。

二伯生前从事民间文化和民俗研究,一方面是家学,另一方面是自身的努力。二伯幼年仅接受过几个月的私塾教育,私塾就在家旁边的牌楼巷罗家私塾,老师是罗亚屏老先生,后因家贫困而辍学,1952年到掘港供销社工作,后进入师资力量培训班学习,学习结束后到本县苴镇王家潭小学任教,后又到苴镇小学,丰利中心小学任校长,苴镇、掘港区文化站任任站长,如东图书馆副馆长。二伯一直在文教战线工作,学历只能算小学肄业,九十年代初到北京大学授课,参与编辑《江苏民俗志》编撰,付出的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曹瘦脸源于百姓的口头文学,二伯说过老百姓是他的老师,这不是谦虚的话,有个叫何振声的老先生对的影响很大。何先生出身于掘港“管、陈、何、顾”四大家的何家,解放前是掘港街上的少爷,在上海读过大学,后来浙江某中学任教。因解放前在南通上学时,校长把所有学生都加入三青团,1958年被划为右派,受打击后,终日以酒浇愁,常常醉倒街头,最后醉卧街头冻死。胡先生在杂货业工作,住掘港西街三义阁场西,有学问,人也傲气,因其是右派,旁人唯恐躲之不及,二伯和他谈得来,常去北街关帝庙旁的陆家茶馆、天福居茶馆吃茶向他请教,后来从事民间文化和民俗研究何先生是他重要引路人。

下面着重讲讲二伯与曹瘦脸的故事。二伯曾说过他收集整理曹瘦脸的故事,是偶然,也是必然,可谓是“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先说说“天时”。上世纪80年代初,二伯在县志办参加编纂《如东县志》时,写民俗民间传说条目,其中写了一条“曹瘦脸儿打官司” 。一天傍晚,他和郭仁和先生下班经过孙保林先生家喝茶,给孙先生看了他写的这一条目。孙先生建议可乘此机会多搜集一些曹瘦脸儿的故事,将来出本曹瘦脸书,孙先生还给他看了自己搜集的几则曹瘦脸的故事。后来二伯整理编写一篇《曹瘦脸告倒十场官》,社会影响很好,受到全国民俗泰斗钟敬文的重视,倍受鼓舞。后来二伯和二伯母赵玉珍又搜集了一些,最终编辑成册。这个时期正好是文革结束,民间文学研究的黄金时期,早了时代不允许,晚了老人都去世了没人懂。这一时期收集了曹瘦脸的故事四十余则,长的有万余字,短的就几百字,有关曹瘦脸打官司的故事占到四分之三。二伯说过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不会有《曹瘦脸打官司》的出版,民间文学得不到重视,不会迎来春天。

再说说“地利”,前面笔者已经说了“掘港与曹氏”,这里不再赘述,曹瘦脸的故事根据二伯收集,大体流传于旧时的如皋东乡,相当于今天如东县的范围,但实际流传区域要大于如东的版图,故事发生于如皋、通州等地,而故事比较集中地发生地在掘港和马塘两地,而恰恰这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家的祖居地,一个是现居地,二伯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到,较为详细记录下这些故事。二伯曾说过,如皋东乡过去地处偏僻,故事的扩散性不大,加之民间口头文学历来不被重视,只在底层的盐民、渔民等中流传,不会有人记录,更谈不上在书报杂志上推广了。因而曹瘦脸有鲜明的地域特点,贴上了“如东的标签”,诞生以来在如东大地一代一代的往下传。

下面说说“人和”,曹瘦脸的故事,过去全凭借口耳相传,并没有文字记载。这些故事是“生产者的艺术”,有工人、手工业者、农民、渔民、商业人员、家庭妇女、老师,有和尚道士,分布在各行各业。讲曹瘦脸的故事无需任何形式,在茶馆里可以说,浴室里、理发店里可以说,冬天晒太阳,夏天乘凉可以说,街头巷尾可以说,婚丧嫁娶的酒席上可以说,一个一个故事,一个一个能言善辩的讲述人,把这一系列的故事串联起来。有同一个故事,出自不同人的,大体主旨内容相同,内容更加丰富。二伯幼年听祖父讲起曹瘦脸,后来长期在基层工作,又听到各个阶层的人士讲起,出于对民间文学的热爱和对职业敏感,把这些故事收集整理出来。

二伯八十年代初收集整理《曹瘦脸打官司》后,一直到去世地该书没有大的改动,只是有时候会说起这本书,说到它的不足之处,大体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曹瘦脸只要求统治阶级在允许的范围内给老百信一些好处,用毛主席评《水浒》的话说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历史的局限。二是曹瘦脸有时也是为自己,有时无事生非,封建“讼师”的本质暴露无遗。三是曹瘦脸故事里存在封建糟粕低级庸俗的内容,这是不足取的,要批判的态度。

“曹瘦脸”的所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瘦脸的故事也只是在一些老人的口头和那本《曹瘦脸打官司》的书里,所幸二伯的学生沈阳常常在电视栏目里给大家讲讲。二伯曾说过,我写曹瘦脸一是要记录如东民间口头文学,二是要通过曹瘦脸让老百姓更加珍惜现在的民主权利。

这就是赵志毅和曹瘦脸的故事。

 

 

 

参考书目:《掘港镇志》、《曹瘦脸打官司》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