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4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范 堤 潮
2021年04月20日

碧 霞 山 夕 拾

□ 王继臻

阅读量:2463 本文字数:2260

江海大地,一马平川,自古人们对山都十分膜拜。

丰利曾经就有座山,虽然是座土山,却有雅称,明《两淮运司志》中称它为“泰山”。而《海曲拾遗》则称为“碧霞山”,盖山有碧霞宫也。

土山很有来历,相传北宋富弼以使相判扬州,为训练水军,在丰利场北郊凿滩以泊战船,所掘之土堆于滩之西南,遂成山。

《丰利镇志》载:“土山,位于郑公滩西南侧,占地面积约二十亩,高有三丈。山顶自东向西建三座寺院,院皆座北朝南成一线。俗称东、中、西三(土)山,东为”碧霞宫”,中为“净土庵”,西为“报国寺”。报国寺后楼设朝海观音像,燃长明灯,日夜不息,渔民夜间入市多以此灯为标示……山上树木参天,夏季凉爽宜人。”

而在土山的南麓,自西向东还排列着东岳庙、都天庙、祖师庙及神农殿。山上山下,七庙相连,释道共修,堪称一大奇观。

古代丰利场北枕海滨,镇不大,却很精致。渔盐之利招引八方移民,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多元色彩。居人追求美好生活,寻找精神寄托,乐于营造环境。他们巧妙借用郑公滩的人文秉赋,在土山一带大建寺院,将浓郁的宗教氛围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山后碧波荡漾,浮光跃金。山前有运盐渠流过,“长津之内,游舸甚繁。”又凿佛殿池,造玉石槛,有雌、雄泉井对列,山光水色,暮鼓晨钟,成为当年享誉皋东的一处胜境。

较早记载丰利土山的史书,即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两淮运司志》。在丰利场“山川”条目中有这样的描述:“泰山,本场东岳庙后,积土为之,高二丈余,方圆五十余丈”。山的高度与今天了解的大致相符。但“方圆五十余丈”,与现代表述的“占地面积约二十亩”有一定的出入。

然而是处却保留了一条重要信息,就是土山位于东岳庙后。《两淮运司志》问世时离富弼凿滩已过去400多年,东岳庙已耸立在山前。那么此庙具体建于何年呢?土山一带的寺庙群是山上先建还是山下先建?哪座寺院是最早的建筑呢?同是《两淮运司志》,在“庙寺”条目下 给出了部分答案:“东岳庙,本场司东,宋咸淳癸丑年建;真武庙,本场东,至元丁卯年建。”咸淳为南宋度宗赵禥的年号(1265—1274)。赵禥在位十年,查干支纪年,中间并无癸丑年,只有乙丑或癸酉年,分别是咸淳二年(1266)和咸淳九年(1273),有可能是当时编纂失误。而至元则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丁卯年为元世祖四年(1267),即宋度宗咸淳三年。此处未用咸淳而用至元的年号,有可能庙的最后落成,南宋已经亡国。

因此,按此记载,丰利土山的东岳庙、真武庙均建于南宋末年(1265—1278)间。检索相关资料,邻场栟茶寿圣寺亦建于同期。真武庙即祖师庙,古称佑圣观。当年在土山寺庙群中,数建于南宋的这两座庙宇规模最大,中间多有修葺,如东岳庙,乾隆间场人冯启贵修,捐西乡田四十八亩供香火。其子学禄复捐五百余金重修。至于神农殿,实为祖师庙配殿,它建成的时间自然不会早于主庙。

都天庙在丰利近代算得上较有影响的一座道观。史载清嘉庆庚辰年(1820)移建土山脚下。土山寺庙群被毁后,曾一度移往东街三元宫后院。至于其始建于何年何处,皆失考。看来都天庙移建前,土山下东岳庙与祖师庙并不毗连。都天庙奉祀唐代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名臣张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评价:“唐人皆以全江、淮为巡、远功”,民众甚感其德。而皋邑得祀都天,始于明末,另有其说。据嘉庆重修《如皋县志》;“当明之季也,兵凶将作,灾祲荐臻,瘟疫大作,十余八九,缟帏束带,闾里无间。舆榇臾于途,啼泣盈于道,黄童白叟莫不仓皇奔走,焚香诵咒,铙鼓金铎填实……”斯时社会动荡,瘟疫肆虐,其情甚为恐怖。为寻找精神寄托,各地遂纷纷立庙以祀。

土山上的三座庙,碧霞宫在左,应为首建,余为净土庵、报国寺。邑乘皆注为宋代建,但缺少史料佐证。按常情,这些庙宇的创建不大可能早于山下的东岳庙与祖师庙,即不早于南宋末年。作为一座人工垒筑的土山,它早期的角色,可能是郑滩演兵的“将台”。再说,在完全沉降前也不适合在上面大兴土木。

古代皋东各场,马塘、掘港也先后筑有土山,且建有碧霞宫。马塘碧霞宫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中建。掘港则稍晚,乃明崇祯七年(1634)嘉兴人王懋之所建。丰利土山建碧霞宫,应早于邻场,既然弘治(1488—1505)年间就称其为“泰山”,说明庙已立。碧霞宫奉祀有道教中“观音”之称的碧霞元君,被民众视为庇佑之神,一般认为早期是山东泰安一带的山神信仰,明清以后渐盛,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较大影响,并传至江淮一带。

至于山上其它二寺,则应稍晚于碧霞宫的建造。其中报国寺又称“报国禅寺”,今存石额一方,为土山留下的唯一文物,据说为如皋知县何廷模手书。这应与当年汪之珩、汪为霖父子先后捐金修土山有关。相传,清乾隆间汪之珩建佛殿池玉石槛。后来汪为霖又独修三山,中途力有不逮,僧宁远募修乃工竣。

《海曲拾遗》是清乾嘉年间的一部地方志书,具有一定的影响。书中不止一处介绍了丰利的土山及其寺庙:

“古丰碧霞山即土山,右有护国寺。”

又“净土庵在丰里红桥西(东)北,僧硕恺修筑,殿宇寮房十数楹,置香田二百余亩。”硕恺,清人,据说俗姓顾,名慧彻。“少投丰利净土庵披剃,严持花山戒律,闭关至老不涉外事,邻但闻早晚经声。布金开佛界接众,亦完成人天小果。法腊八十有三。”佛家认为严持戒律,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看来是一位高僧。

……

“见说三山胜,扁舟几夜星。海风人面黑,春田鹤草青。

味道居无事,观空内有形。蓬莱如可据,吾欲泛沧溟。”

明末如皋诗人石沆的这首《海上春望》,诗中“三山”不管指向何处,却是古丰土山意境的神来之笔。八、九百年间土山历经岁月的磨洗,不知凝聚了多少乡贤和民众的智慧与心血。斜阳草树,碧瓦朱栏,都化成历史长河中的片片涟漪,成为人们永恒的记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