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8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如东记忆
2021年08月19日

粟裕与南坎战役

□ 管 霖

阅读量:4491 本文字数:4835

南坎战斗

 

南坎,是如东县大豫镇境内的一座古镇,地处南黄海之滨,镇虽小,但名气可不小,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关键时刻,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慧眼识珠,看中了区位独特的南坎,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42年,苏中四分区党委相继在南坎召开3次扭转乾坤的重要会议(2月9日,苏中四分区在南坎召开党委扩大会议,9月1日,苏中四分区党委在南坎召开夏收总结扩大会议,10月11日,新四军一师师部在南坎召开新四军成立5周年大会)。

南坎战役是粟裕组织指挥的苏中对日局部反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南坎战斗为代表,在南线“清乡”区边缘及“清乡”区内发动的一系列反据点攻势作战的总称(战斗与战役的解释:战斗—敌对双方所进行的武装冲突,是达到战争目的主要手段。战役—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这次战役历时5个多月,包括1944年5月开始的“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攻克南坎镇作战及持续到10月夏、秋季的攻势。车桥战役以后,粟裕思考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推进对苏中较为有利的斗争形势?

此时,日伪对苏中四分区的“清乡”已转为以政治伪化为主,同时准备对第一、第三分区进行“扩展清乡”,对第二分区进行“强化屯垦”。粟裕从抗战的整体局势出发,对当前苏中敌情和形势作了深刻分析,他认为,日军目前正以大力进攻平汉、粤汉铁路,相对减弱了后方力量。但对已“清乡”地区不会放松,将继续加紧进行“扩展清乡”与“屯垦”计划,因兵力不足,又不可能从别处调兵来苏中,势必主要依靠现有力量集中使用,这样就使我们有打破其“扩展清乡”计划的可能。粟裕经过反复周密思考,在把握整个形势发展本质后,提出了对敌斗争的新策略(1944年5月10日,为打击“扩展清乡”之日伪举军拟进行一次攻势战役;5月27日,关于反“扩展清乡”斗争方针建议;5月29日,打击日伪军“扩展清乡”部署),对敌人“扩展清乡”与“强化屯垦”采取打破的方针。对四分区反“清乡”则仍提“坚持”斗争,而不提“粉碎”敌人的“清乡”。因为过早地提“粉碎”敌人“清乡”,容易引起轻敌和急躁,导致敌人报复,使群众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苏中区这时的领导重心已经转向准备反攻,如果四分区形势再度紧张,对全局会有干扰。

1944年5月,苏中主力特务四团以奔袭行动突入“清乡”区封锁线,与在那里坚持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两次攻克(第一次为1944年5月11日,第二次为5月19日)“清乡”区内伪军据点童家甸。坚持在启东、海门地区地方武装于1944年5月19~22日攻克伪军据点竖河镇。各县警卫团、区队、民兵攻克日伪据点28处,歼灭日伪军近千人。攻克这些据点既削弱了敌人有生力量,同时也进一步摸清日伪军在“清乡”区内据点守备的实际战斗能力。

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粟裕指出,“反据点斗争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用一切办法来达到反据点斗争的胜利,使敌人被逼放弃小据点,集中到大据点,并使大据点一个个处于孤立局面”。于是,苏中全区展开了对日伪的攻势作战。粟裕思索已久的打破敌“扩展清乡”,并进一步推动局部反攻的军事斗争方案渐趋成熟。1944年6月3日,粟裕分析全国抗战和苏中斗争形势后,向新四军军部提出:拟于最近组织一次较大的战役(南坎战役),以粉碎敌之“扩展清乡”计划。6月5日,得到军部回复:同意集中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及民兵,在选择适当时机及有利条件下,予“清乡”封锁线上之日伪以相当的打击,对阻击日伪清乡及提高清乡区群众斗争情绪是有意义的。

为实施南坎战役,粟裕于1944年6月5日拟写了题为《南坎战役的部署》,电告各分区并报张饶赖(张云逸新四军副军长、饶漱石代政委、赖传珠参谋长),提出2个具体方案:第一方案:在敌封锁线上打开缺口,以便今后工作和加强兵力进入“清乡”区内,与造成打破敌人“扩展清乡”之有利条件。因此,第一个战斗必须先在四分区进行。第二方案:如第一个方案之第一个战斗尚未进行时,敌即开始“扩展清乡”前之军事大“扫荡”,则我们除停止对四分区“清乡”区封锁线上打开缺口的原定计划,集中主力4个团(一团、七团、二团、四分区特务团)的兵力在东台以东地区,寻找敌人弱点,于运动中歼敌一路或数路,以打破其“清剿”计划。

粟裕决定进行第一方案,以四分区敌封锁线东北边缘的南坎据点为主攻目标,得手后,乘胜再拿下八总据点,以打开封锁线上缺口,至(直至)达成(到)今后我主力进入“清乡”圈之便。6月5日,粟裕正式下达南坎战役作战命令,并把主攻任务交给七团、特务四团等,对其他主力部队、地方兵团、区队和民兵的作战任务都相应作了安排。同时,苏中四地委也作了具体部署。

南坎镇位于皋东(如东)掘港以东,是日伪军的一个重要据点,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和伪军一个连,加上警察,共有300多人。这里一面傍海地理位置比较突出,但并不孤立,四周有鲍家坝、大豫镇、中二区、兵房、八总等据点互相呼应。

“清乡”区内的反据点斗争是南坎战役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南坎战役的前奏曲。粟裕认为,这样可以实现苏中区党委制定的反据点斗争方针和作战的根本目的。

6月22日,担负主攻的七团告别车桥大捷后的整训地东台唐家洋,以日行60公里的速度向南坎行进。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副团长张云龙预计到在开进途中(军队为进入战斗而向敌趋进的行动),随时可能遇到“扫荡”的日伪军。因此,早就作好了投入战斗的思想准备,且制订了战备计划,以便在行军途中立刻转入战斗。部队白天开进时不是一路纵队,而是分成左右2个梯队,一旦遇敌,迅速展开兵力,乃至夹击歼灭敌人。23日上午10时左右,七团急行军楔(插)入皋东(如东)地区,在耙齿凌(今如东县河口镇烈士陵村十九组)遭遇栟茶据点出动“扫荡”的日伪军500余人。七团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与敌交战。两军相逢勇者胜,敌我一经接触就形成硬拼局面。经过3个小时较量,七团勇猛杀敌,敢于刺刀见红,干净利落地消灭日军中队长加藤大尉以下100余人,伪军100余人,活捉日军小队长以下14人、伪军200余人。遭遇战枪声刚停,七团马不停蹄,直奔南坎方向。此时,粟裕对原定的南坎战役由七团攻坚、特务四团打援的部署作了新的调整,改由特务四团攻坚,七团担任掘港方向打援。

南坎战役于6月26日夜间发起,特务四团在团长程业棠率领下,首先攻占伪军据守的4座碉堡,歼灭伪军100余人,接着集中火力、兵力攻击据守在核心阵地的日军,最后以火攻解决战斗。由驻掘港日军中队长丹木带领的13名向南坎增援的日军被担任打援的七团全歼。各部队密切配合,乘胜连克八总、鲍家坝、中二区、兵房、六甲和北新桥等日伪据点。7月中旬,活跃在吕四、环港一带的海防团以奇袭手段,缴获日军运输艇2艘,活捉日军9人。攻克南坎据点的胜利,给坚持在“清乡”区内斗争的军民以极大鼓舞,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夏、秋季攻势,从9月始高潮迭起,历时45天,一直持续到10月中下旬。9月30日,日伪军在苴镇北3公里的王家潭筑下了据点,企图在沿海进行封锁,断绝新四军海上交通。被坚强的地方民兵“断粮、断水、断交通”围困斗争了11个月,被迫撤离。南坎战役共歼灭日伪军3000人以上,其中包括日军中队长以下近800人,拔除和逼走日伪据点七八十处,打得敌军闻风丧胆。

这期间,四分区司令员陶勇还向各级武装发起“缴96式机枪”竞赛活动,不到半年,缴获日伪军96式机枪13挺。据不完全统计,夏、秋季攻势仅地方兵团作战192次,区队和民兵作战131次,共攻克据点25处,逼使日伪军撤走据点44处。

车桥大捷和南坎战役胜利,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局部反攻时机已经成熟。以粟裕为首的新四军第一师和苏中区党委领导,在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发展,逐步由以坚持游击战争为主的内容与形式,向以运动战为主的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作战指导的基本原则仍然以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但作战中运动战的成分显著提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乡”区各地日伪军政人员异常恐慌,伪组织中的中层人员更为动荡,南通地区一日内竟有7个伪区长辞职,伪乡保政权,伪自卫团大部瓦解,很多伪军和伪化人员向新四军自首,协同新四军攻打日伪据点。

7月1日,苏中军区和一师领导粟裕等传令嘉奖南坎战役参战部队和人员。四分区军民在夏、秋季攻势中不仅恢复了“清乡”以来被日伪军占领地区,而且还扩大了根据地,取得反“清乡”斗争决定性胜利。按照粟裕部署,苏中其他地区开展“打破”与“粉碎”敌人“扩展清乡”“强化垦屯”的作战行动连连获胜。至此,1944年初日伪设立的伪“苏北屯垦总署”被迫于11月1日宣布取消,其“扩展清乡”“强化屯垦”彻底破产。此时,死心塌地与人民为敌,驻守在泰州、兴化、东台三县交界地区的国民党税警总团陈泰运部,勾结日伪不断对新四军攻击,断绝新四军南北交通,杀害新四军干部。为铲除这一祸害,肃清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粟裕报请新四军军部并转中共中央批准,对陈泰运组织2次讨伐战役;第2次讨伐战役,粟裕亲临前线具体指导,至10月下旬讨陈战役结束。2次战役共毙俘陈部及伪军2300余人,攻克据点19处。陈率残部900余人投敌。

从车桥战役到南坎战役,构成了苏中地区新四军对日伪作战的连续局部反攻,成为1944年苏中军事斗争的主线。这一年,粟裕领导和指挥的新四军一师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与日伪军作战825次,共歼日伪军1.6万人。

苏中四分区抗日反“清乡”斗争和车桥、南坎战役的实践证明,粟裕对形势的估计是正确的,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反攻战机。如果说车桥战役拉开了苏中对日伪军局部反攻的序幕,那么,南坎战役就是将这一反攻作战引向纵深。经过一年7个月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终于打破了日伪的“清乡”阴谋,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素质,改善了武器装备,扩大了基层武装;锻炼了广大干群,巩固并加强了根据地政权建设。这对于1944年底苏中新四军主力南下天目山,成立苏浙军区,重建“江南大营”,提供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也为抗战胜利后江南新四军主力北撤提供了坚实的根据地,更为解放战争苏中“七战七捷”打下坚实的军事、政治和物质基础。

粟裕在晚年谈到上述历史时说:“苏中的发展壮大是从斗争中得来的。要敢于同敌人斗,斗争可以锻炼军队、锻炼党、锻炼人民。解放战争初期的实践表明,不在斗争中锻炼军队,锻炼党和人民,基础不牢”。历史的事实证明,粟裕的话是正确的。他不愧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人。

 

南坎战斗

 

人物简介:

彭德清(1910—1999),福建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生军功卓著。他所领导的一师三旅七团所向披靡,被誉为“一代劲旅”。 彭德清从事革命工作70余年,曾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军长,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交通部副部长、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等职务。1950年11月,彭德清率二十七军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五次战役,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云龙(1910—2006)福建永定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建国后,任二十三军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赴朝任志愿军二十四军副军长。后历任二十四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程业棠(1912—1986) 安徽省六安人。抗日战争开始后,任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皖南事变中,率部分指战员突出重围,到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1944年2月,任苏中第四军分区特务四团团长。参加车桥战役后,率部从东台南下到苴镇,接受新四军一师三旅攻打童家甸据点任务。5月11日夜,特务四团迅速攻克据点,与群众一起拆毁碉堡,随即撤离。13日,敌人重占童家甸修筑碉堡。19日,程业棠亲率1个营,冒雨激战3个小时,拔除童家甸据点。同时,击溃从二窎敌据点增援的日伪军。6月26日夜,他指挥特务四团包围日伪军设在黄海之滨的重要据点——南坎镇,翌日1时半发起攻击,先全歼伪军100多人,接着全力攻击日军碉堡,将日军压至碉堡底层全部烧死。同时,三旅七团击溃从掘港增援的日军10余人,击毙日军丹木中队长。南坎大捷,一师领导联名发出贺电褒扬。11月,程业棠随粟裕部队渡江南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参考资料《粟裕战争回忆录》《粟裕与苏中》《粟裕文选》《粟裕大事年表》《扶海铁流——新四军在如东》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