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庄镇
美丽乡村“秆”助力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杨丹 吕二函 特约记者 丁甫其) 眼下,秋收已经结束,但是遗留在田间的水稻秸秆如何处理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空气,弃置地头污染水源,袁庄镇充分挖掘秸秆价值,探索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让曾经的“包袱”变“财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日,记者在袁庄镇竹园村沈一兵承包的1300亩土地里看到,一辆大型拖拉机在机手的操作下,配套铧式犁在田间进行耕翻还田作业,被切碎的稻秸秆及杂草随土垡的翻转被深深埋入了泥土下层。提起今年村里试点的秸秆机械化犁耕深翻还田技术,沈一兵赞不绝口,“以往水稻收割后由于采用的是机旋耕、机条播,虽然秸秆机械化还田了,但大量稻秸秆却不能全部深翻入地,依旧停留在土壤表层,致使播种后的小麦种子出苗不好,而现在采用铧式犁进行犁耕深翻还田作业后,能够将全部稻秸秆翻入泥土下面,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是犁耕深翻还田的效果好,杂草也少了,出苗率也大大提高了。而且以往一亩田需要35斤左右小麦种子,现在深翻后一亩田只要30斤的小麦种子,用种量也减少了。深耕后种子与土壤能充分接触,即使冷空气来了,也不会出现苗根冻死的现象。”竹园村党总支书记李玉介绍,全村前后一共组织了6台深耕还田机进行作业,今年秋季全村深耕还田面积达到3000多亩。
除了在竹园村试点全村生态型犁耕深翻还田示范,今年,袁庄镇还在赵港村试点秸秆离田再利用。在赵港村收割后的田里,记者看到自走式秸秆打捆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忙着捡拾打捆稻草,一捆捆打包结实匀称的稻草不时从打捆机里吐出。再由工作人员将稻草捆拎到打捆机自带的平台,装满后运到地头装上运输车,运往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赵港村党总支书记冯建军介绍,今年该村试点秸秆打捆离田2000亩,目前已经实施1600亩。秸秆打捆离田以后,会送到专门的秸秆收购点,每吨稻秸秆可以卖到200至300元。秸秆离田再利用,不仅盘活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体也获得一定的收入,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
今年,袁庄镇提前谋划秋季秸秆禁烧禁抛禁乱堆和综合利用工作,通过召开镇村全体干部大会,做好秸秆“三禁”和综合利用宣传动员工作,共印发“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小手拉大手”宣传单页1.7万余份,与各村各户签订秸秆“三禁”和综合利用承诺书3.5万余份;悬挂相关横幅标语120余条,利用广播、宣传车等不间断宣传,在全镇营造秸秆“三禁”与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从今年两个村的试点效果来看,不管是赵港村的秸秆离田,还是竹园村整村的还田示范,都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支持。“接下来我们考虑在全镇推广秸秆机械化犁耕深翻还田技术,同时也计划邀请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来为我们的农户实行秸秆离田或者还田的这种服务,真正让秸秆得到更好的利用。”袁庄镇农业农村和社会事业局局长鞠海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