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12月22日

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精神

□ 全媒体记者 洪绍敏 徐悦箫 李长华 周瑞平

阅读量:13040 本文字数:2040

如东,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如东革命史,是一部血与火的革命史。从如皋东乡到如东县,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如东儿女誓死捍卫家园的坚定斗志。建设大门户,同奔共富路,必须强根铸魂,昂扬精气神,这一路,如东儿女昂首一走,便是百年。

 

红色基因点亮革命星火

 

1920年,出生于我县潮桥镇(现属马塘镇)的吴亚鲁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他毅然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南通地区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暑假,吴亚鲁回到家乡,联络旅宁、旅沪、旅京等地求学的如皋籍学生五十多人,成立了进步团体“平民社”,创办《平民声》并担任主编,宣传革命思想,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家乡。

1926年秋天,王盈朝受中国共产党江浙区委委派,来到如皋东乡地区筹建党组织。在下漫灶小学,他以教师身份为掩饰,深入群众,先后吸纳了8名积极分子入党,张庭谱就是王盈朝在如皋东乡吸收的第一位农民出身的共产党员。在王盈朝和张庭谱的奔走下,他们先后创办了多所平民夜校,启发阶级觉悟。

1926年11月,王盈朝在下漫灶小学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会议,正式成立党支部,王盈朝被推选为支部书记,如皋东乡第一个党支部——下漫灶党支部就此诞生。下漫灶党支部的建立,带动了如皋东乡第一个农民协会——曹埠江园村农民协会及江园、沙村、王袁等党支部的成立,革命的火种在如皋东乡渐渐播撒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皋东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1940年,新四军东进到掘港,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中共如皋(东)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与日军展开坚决斗争。此后,又建立县警卫团、海防团和各种民兵武装,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反“扫荡”、反“清乡”,双灰山战斗、火烧竹篱笆、耙齿凌战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全面反攻,全县收复。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22日,苏中行政公署决定,如皋县易名如东县。1948年3月,掘港解放。1949年1月28日,围歼残敌,收复白蒲,全县解放。

 

红色丰碑烙印创业路程

 

如东是一片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峥嵘岁月铸就了历史的丰碑,留下了薪火相传的红色革命印记。

如东革命烈士陵园是我县最早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42亩,朱德元帅曾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今年4月,我县启动如东革命烈士陵园设计改造工程,新建展馆和烈士纪念亭,升级改造瞻仰路线道路,改造园区景观绿化。眼下,升级改造工程正加紧推进中,预计年底前可完工并向公众开放。

除如东革命烈士陵园外,近年来,曹埠镇、马塘镇、河口镇等革命先辈足迹所在镇(区)都在积极推进革命纪念馆、纪念碑升级改造工程。

如东第一支部纪念馆位于曹埠镇上漫社区,总占地11亩,于今年2月中旬启动建设,7月1日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纪念馆内记录了如东第一党支部从建立到发展的全部历程,展示了深受红色精神鼓舞的乡村发展成果。

今年5月,马塘镇启动革命烈士纪念馆升级改造工程,历时4个月,于9月30日对群众开放。如今的马塘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挺拔、雄伟的如东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碑巍峨矗立,气势磅礴的英雄壁壁生浩气,革命史迹厅内,马塘儿女的革命奋斗史感天动地……

在河口镇烈士陵村所在地域发生的耙齿凌战斗,是抗日战争期间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这次战斗中,93位战士英勇牺牲。今年6月,河口镇启动建设耙齿岭战役纪念馆。据了解,耙齿岭战役纪念馆规划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包括耙齿岭战役纪念馆、老虎团军史馆、党性教育馆、国家安全主题馆等主题展馆。

一座座红色纪念馆承载着如东的红色历史,烙印了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

 

红色传承赓续精神血脉

 

“我们现在身处的位置是纪念馆门前占地1500平方米的薪火广场,象征薪火永续的火炬浮雕昂然屹立……”如东第一支部纪念馆广场上,来自实验小学的小学生们好奇地望着巍峨屹立的火炬,认真聆听曹埠镇机关青年解说员讲述如东第一党支部成立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如东的红色教育基地成了我县最红火的打卡地,每个基地每天都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或是好奇或是沧桑或是虔诚的陌生面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要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为如东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一句句深受鼓舞的感慨,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青年干部们循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遍布如东的红色基地,并带着这些故事、理想和精神走进了群众。

在洋口镇油菜花田里,青年志愿者们用文艺作品歌唱祖国和党,赢得周边群众的阵阵掌声;在长沙镇的村部、田头,百姓名嘴将党的理论和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了农民的心里,鼓舞群众为幸福生活不断奋斗;在港口、在码头,党员志愿者们把红色精神和党的政策送到了船头,让鲜少靠岸的渔民学习先进文化,感受祖国的强大……田头、车间、工地,无处不活跃着红色传承人们的身影。

全县各地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宣传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地赶、学、比、拼,创新形式,以文艺节目串讲红色故事,借红色歌曲表达爱党爱国之情,用理论知识鼓舞干事热情。红色传承永不止步,赓续敢于拼搏、甘于奉献、勇于变革的奋斗、担当、创新精神血脉也永不止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