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政第二》第四章(下)
□ 梦 秋
刘宝楠引《说文》上说:“命,使也。”天命就是天使己如此。“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虚生”就是不知道自己来这个世界要干什么。孔子到了五十岁,他清楚自己来到这个世间,要做什么。“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他要传承王道的思想和礼乐文明。那么,天无言哉,上天没有说我要选择一个人,赋予他天命。孔子为什么能知天命?是“君子知命之原于天,必亦则天而行”,是孔子知道人要以天为法则而行持,“故盛德之至,期于同天”,他勇于担当,德能和天,所以他不负天命,才可以“知天命”。“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天命不是宿命论,人要自己懂得立命,才能受天命。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志于将王道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以此为使命,这是他自己能立命。“天命无常、唯德以辅”,天命是无常的,但会辅佐有德的人。我们不能立德,对世界没有担当,只想自己的利益,所以有负天之所生,更谈不上“知天命”。
那么,“知天命”跟“四十不惑”又有什么差别呢?常常我们在生活中遇见了一些事情,见解上立得住,做的时候也把握得准,能恰到好处。可是很仔细地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背后有多少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一定理解。钱穆先生说:“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学。”孔子五十,他了解了一切事物重重的因果和缘起,知道事情发展成今天这样,有很多因缘促成,也包含自己的一份行为在里面,所以他面对各种境遇都能安以处之,不会怪东怪西怨天尤人。比如,孔子经过匡地。就被匡人误认成是阳虎,把他围困起来要杀他。大家都很着急,劝他快逃。孔子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包括他在经过宋国时,桓魋想杀他,弟子催他快跑,他也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知天命,他就有这种泰然,能在各种境界中安以处之。这是夫子进学的第四个阶段。
再接下来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郑康成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听到人讲话,就能了知那个人内心微细的想法。《论语集注》上说是“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声音进到耳朵里,心就能与之相通,这是感知的能力到了极点,感通之德极深极厚,是“知之至也”。“不思而得”就是无论对方正反对错,不用起心动念就能立刻明了。皇侃的注疏上特别强调是“所闻不逆于耳”。逆的反面是顺,顺的反面就是逆,我们一般人能立、能不惑、又能知天命,自然就容易“自是其学”,听不了别人说话了,闻别人之言定会逆耳逆心。但真正智慧修养到了是听什么都顺,孔子听到有人说自己是丧家之犬,他都觉得说得对啊。我们一般人,别说听逆心逆耳之言,就算是听圣人之言、经典之言,乃至父母家人爱我们的话,我们都听不明白,听不进去。钱穆先生说:“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于道有不顺。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古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将更忠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重在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感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所以,耳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这是忠恕之极,明诚之极,天人—贯,此心直上达天徳。知天命就不怨天,耳顺故不尤人,不怨不尤。这是孔子进学的第五个阶段。
再看“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就是遵从。遵从内心的欲望,却永远不逾越规矩。张居正先生说“工夫愈熟而行能入妙,顺心而为,自然合法”。“欲”这个字一个欠,一个谷,欠谷为欲,指人因饥饿有了欲望。后来下面又多了个心字。心字底的欲,是心理有缺陷,欲望就出来了。比如,有人缺钱,得到钱就可以满足。可有些人无论得到多少钱,他都缺,这就是心里的欠缺。这欠缺就需要用道德来弥补。道德的力量一旦大于他心里的欠缺,他就会向于善而不是欲。慢慢努力就会道德高尚直至努力到自性圆满。孔子到了70岁,内心丰盈圆满、从心所欲,放纵心意亦为法度。钱穆先生说:“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洽。学问至此境界,即已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致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拟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 那么,耳顺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什么差别?耳顺是从外至内“声入心通”的自由状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由内而外的自由圆满,所感知的外界就是他心量的本体。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平常人多希望自己能随心所欲,别人还觉得我们处处都对,可是我们稍微放纵心欲就会出现各种逾越,就连小心翼翼、战兢惕厉去努力都没办法恰到好处。孔子用他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生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你放纵心意亦为法度,我之所为即天命之极则。”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朱子引程子的话说:“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意思是孔子是圣人,生而知之,他这么说就是为了勉励我们。朱子引胡氏的话说:“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涵泳,不可躐等而进”,第一是要告诉我们学问要优游涵泳,不能躐等而进,不能跳级和冒进,成就是个长期的过程。“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第二是告诉我们,为学应当日日努力,月月进步,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
《反身录》上说:这一章孔子总结自己一生,绝口不提官阀履历事业删述,只是自述进学次第,可见圣人一生所述唯在于学,所学唯在于心,他非所与焉。夫子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和我们平常人总结自己很不一样。我们一般人总结自己都是以取得了哪些外在的事业成绩为主。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成绩的中国人,他被称为“素王”,被誉为“万世之师”。这么高的事功,但他在总结里都只字不提,可见他重视的“一生唯在于学,所学唯在于心、他非所与!他重视的是学,而且是心学,所以才这大的成功, 由斯以观,吾人亦可以知所从事矣。”看孔子的总结,我们就该知道生命应以什么为主了:那就是“以学为宗,内心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所有的成功都要依托内心的成功,证悟才是人生最高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