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3年09月21日

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让她有了底气;农机补贴、空间治理等政策的支持又让她坚定了信心——

“独臂”农场主的田园梦与种粮经

□ 全媒体记者 王玲玲 陈斌 张名凤

阅读量:1395 本文字数:1323

“从这边一直到那边,连片的890多亩地都是我家承包的,多亏了有各项补贴,我们农场才有能力买起了各类机械化、智能化农机设备。”见到刘小红时,她正单手操作无人机,起飞、喷洒、落地……一气呵成。向远处望去,一幅高科技现代化农业生产美景图徐徐展开。

刘小红今年47岁,现在在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苴镇街道)凤阳村承包土地经营家庭农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中等个头的她,一条空落落的袖子耷拉着,然而,小麦色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

“以喷洒农药为例,如果人工作业,一人一天喷施2到3亩,就让你累得够呛。无人机飞防,覆盖范围广,工作效率高,7分钟便可完成10亩稻田的喷施,肥药利用率高,农药使用减少,省时省钱省力环保。”她显得很兴奋,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自豪地告诉记者,“开飞机”植保这样的高端活儿成为她的日常,她的家庭农场,如今有4台收割机、4台播种机、8台套烘干机、4台大拖拉机以及两架无人植保机。依托这些农业设备,农场实现了省人、节支、提产、增收,去年纯收入超过70万元。

初中毕业后,刘小红就在通州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经家人介绍,认识了丈夫徐建。婚后,夫妻俩很快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日子虽然清贫却也平静温馨。然而就在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改变了刘小红的一生。由于纺织机械故障,刘小红的右臂被卷入其中,当时的情况下,唯有截肢才能保住性命。就这样,刘小红成了一个独臂女人。而那一年,她才刚刚27岁。“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右臂对一个人有多重要毋庸置疑,对于一个才走过人生三分之一旅途的女子来说,失去右手实在是残忍。”

“可日子还要过下去!”经过一年多的适应,刘小红的生活逐步迈入“正轨”。一番合计后,夫妻俩买了一台收割机,农忙时节就帮着周围邻居收割粮食。到2014年,随着收割机数量逐渐增多,收割效益每况愈下,加上一些农户因劳力紧缺,不再愿意种田,夫妻俩又商量着承包起责任田来。在镇村各级领导的帮助下,2014年秋季,他们一次流转了450亩田地种植麦子,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真正从个体农户成为了“农场主”。

“种粮肯定是挣钱的,这底气来源于农场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种粮,我看到了希望。”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县出台了《2021—2023年如东县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仅2022年,全县农机购置补贴就达到4461.27万元。如今,刘小红的家庭农场每年投入至少30万元用于购买各类农机具,补贴就有十多万元。以他们家的8台烘干机为例,总计近90万元,实际自己才出了21万。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8台烘干机24小时能烘干100吨。

“你看,这里50多亩田地,三条废河填了;那边100多亩的田地,中间有棵树,大概七八分地,现在村里正在帮助协调整理,未来又可以种田。”刘小红说,通过空间治理,整治了废沟废塘、河道,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开秧灌溉水质变好,种粮品质也能提高。同时,把零散空间变成“营收空间”,实现规模化种植,大型农机具下田、喷洒农药也方便了很多。

“日子过起来了,主要依赖国家对农业农村的重视,我们乘了乡村振兴政策的东风,看到前景才敢投入,才有信心才有底气大展身手。”也正因为有了信心,今年儿子刘亦辰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庭农场成为“新农人”,未来将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探索新品种,尝试定制路线,深深扎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农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