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之十九章(下)
□ 朱文津
孔子针对鲁定公的问题,对症下药,开出了药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有君之礼,臣有臣之礼,君臣皆须用礼来要求自己,克己复礼。张居正说:“为人君者,以尊临卑,易至于简慢忽略。若简慢忽略,便失了为君的道理。是以人君之于臣下,使之须要以礼。”在上位的人,老大当惯了,容易怠慢下属,不尊重人,所以必须以礼之药,治君之病。“为人臣者,以下事上,易至于欺罔隐蔽。若欺罔隐蔽,便失去了为臣的道理。是以人臣之于君上,事之须要以忠。”在下位的人,习惯受指派,容易怀私隐瞒,对上不忠,所以必须以礼之药,治臣之病。药虽各异,服法却同,皆是反求诸己,在自心上的用功。
这正是儒家仁的内涵,礼的核心是仁。仁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合起来——二个人,或者人与人、所有的人。总之,人心相同,大家都是人,所以有同样的需求,自己想要的,别人也想要,自己不要的,别人也不要。我们想要孩子听话,那父母叮嘱的话,我们有没有听进去?我们想要别人配合,那我们有没有去主动配合别人?所以我们考虑问题,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兼顾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所有的好处从哪里来?儒释道三家,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明确地告诉我们,厚德载物,好处皆从积德而来。你越是关心别人、体谅别人,越是能得到别人的回馈和帮助。而且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所有的好处,不是求来的,而是感得的,是自己积德所感。《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刘备三顾茅庐”这样两个故事。刘备一开始用的谋士是徐庶,化名单福,帮助刘备大破曹军,曹操得知徐庶真名,动用计谋以徐母的笔迹,把他骗到曹营,因为徐庶被胁迫,所以进了曹营始终不献一谋一策。徐庶在行前,跟刘备推荐了卧龙、风雏,二者得一可得江山,才有了后面的刘备三顾茅庐。刘备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去,诸葛亮访友去了,只见到了他的弟弟;第三次去,诸葛亮在睡觉,耐心等到他醒来才请教,所以感动了诸葛亮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期间张飞看刘备这么辛苦,一次次隆重上门,太麻烦了,出了个馊主意——何不把诸葛亮绑来。大家想一想,如果把诸葛亮绑来了,他会不会献上《隆中对》,会不会在刘备死后,还尽心尽力地辅助刘后主?那很可能象徐庶一样,身在曹营一言不发,你也拿他没办法。
行善积德,完全是在自心,对境炼心,反求诸己。孔门最优秀的弟子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的私欲,就可以回到礼的轨道。下手处是调控自己的身语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看到一位老人跌倒了,想扶就是善,不想扶就不是善;别人挡住了自己的路,发嗔心就不是善;嘴巴忍住了,就是善,如果能够体谅别人、帮忙别人,就更是善。所以对到各种境界,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心念克制住了,转向理解别人、帮助别人,那就是克己复礼。这样的练习够了,内心调善了,就能够渐次向上,得到定、静、安、虑、得的功德,最后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论面对各种境界,都能合于礼,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向内之道,最后可以成圣,所以叫做内圣。在自心上用功,最后可以成圣成贤,何况是处好人际关系、得到功名利禄这些小事了。
再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底靠什么来维系?靠法制,靠外在的约束,还是靠什么?从鲁定公的话语中就看出一些差别,使、事,显出尊卑高下。但这种外在的形式能起到作用吗?常言道:“关门上锁,是防君子,不防小偷。”意思是说,这些外在的要求,对持守道德的君子来讲是有用的,而对不守道德的小偷来讲就形同虚设,不起作用。所以这些外在的形式只是提醒而已,并不能起到决定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仁爱之心、良知良能。《为政篇》第三章就告诉了这个道理,外在的政刑,只能民免而无耻;内在的德礼,才能有耻且格。那么人心到底靠什么凝聚?举个例子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力量大小有二个指标,一个是土地,一个是人口。人口靠什么获得?《子路篇》告诉我们,“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如果,一个国家的上位者能够好礼、好义、好信,就能赢得人民的尊敬、信服、用情,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一个人人向往的好地方,四方的民众就会赶紧背着孩子跑过来。我的老师说:“人气是怎么凝聚出来的?是从慈悲心里凝聚出来的。”至诚的心意才能感动人!慈悲的心意才能凝聚人!
那么,尊贵的社会地位又是从何而来?俗话说:“是金子必定会发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哪个领导不喜欢、哪个单位不想要。《中庸》上说:舜大概是最孝敬的人了。德行上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继承他的功业。大舜的起点不高,只是一个农夫,后来捕过鱼,做过陶器。家庭环境也不理想,父亲聚了后妈,又生了弟弟象,三个人合伙要谋害他。但他是一个大孝子,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德行总能影响到一方的人。历山耕种时,大家不争田界;雷泽打渔时,大家把好地方让给老年人;黄河之滨制陶时,大家从此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他走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成集镇,二年成县城,三年成都市。尧帝听到了,就提拔任用他,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把天子之位也禅让给他。“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在大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创造和乐的环境,从哪里开始?人,生活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关系中,无论哪一伦总有自己的位置,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创造和乐的环境,就从自己开始做起,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中庸》有言:“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接着还说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为人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同样,对到境界,如果不顺心、不合意,君子一定不会怪外境、怪别人,而是反躬内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累积了德行,成圣成贤,将来才会百发百中,彻底解决痛苦之因。
总结一下,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问题,解决问题该怎么办?在外境上下手,还是在自心上下手,这是定公与孔子之间的差别,也是我们凡夫与圣人的差异。这里提到的是解决君臣关系、上下级之间关系应该采用的原则。其实,通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