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国学
2024年07月10日

一声长啸傲魏晋

□ 廖华玲

阅读量:3405 本文字数:1270

 

近日读一部有关金庸的传记,说《笑傲江湖》的书稿原名其实为《啸傲江湖》,只是后人据其谐音讹传为“笑傲江湖”。不知这种说法有没有考证,不过依金庸先生的文学和历史功底,“啸傲”确实要有意境些,那是一种从心底呐喊出的悲愤与傲气。

“啸”是什么?一种歌吟方式,无切实的内容,不遵守既定的格式,只是随心所欲地吐露出一派风雅、一腔心曲,因此特别适合乱世名士直抒胸臆。说通俗点,“啸”相当于现代的“吹口哨”。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我们听到过“仰天长啸”;在《水浒传》里,我们听到过梁山好汉“啸聚山林”;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的砖画上,我们听到过阮籍的歌啸,用口哨吹出的旋律“与琴声相谐”。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其诗歌的最大特色便是隐晦,或许他只有通过“歌啸”这种形式才敢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魏晋几朝更迭,然而乱世出俊才,众多文人雅士打造了“魏晋风骨”的名片。那时的女人在唱“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男人在弹琴饮酒赏菊吟诗,时不时飘然脱俗、孤傲轻狂的一声“长啸”。

啸兴盛于魏晋,不假,可啸却不是魏晋名士所首倡。其实,早在《诗经》里就多次写到“啸”,如“不我过,其啸也歌”“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以女性形象为主的爱情诗和婚姻诗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因而《诗经》中描写的啸者也多为女性,且心怀忧怨。妇女用吹口哨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或许只有古代的“窈窕淑女”能为之。不过,啸也不完全是用来承载情感的,在某些施巫术的场合,嘹亮的“啸”声时常响起,解祸福、祈雨水。至东汉时,这种傲然自得的啸音逐渐进入了那些行为旷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文人隐士的生活圈。到了魏晋,俯仰啸歌,简直是一“啸”风行。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政权走马灯一样更迭,文人名士的仕途难料,于是吟啸、讽啸或啸咏便出现在各种场合。大庭广众上放声长啸,若无旁人般地“吹口哨”起哄,在现今看起来这怎么会是文人的表现?可回到魏晋的时代背景下,那却是他们追求的一种文化姿态与政治诉求。其实,啸是表象,傲是本质,《世说新语》就用“傲然”来形容啸咏时的神情。而“啸傲”一词则更有意境,如:郭璞《游仙诗》所写的“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吟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对于魏晋时期的吟啸,是否可以把它理解成“长吁短叹”或“扼腕感慨”。如果是,它便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声音,谈不上乐感,也和讲风骨、重风雅的魏晋名士的气质不相匹配。可实际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中有“善歌啸,闻者流连”的记载,而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可见啸声是有旋律的、动听的、优美的。不过,啸声中没有歌词,这是由啸的发声特点决定的:重在吹,而不是唱。

唐代,文人吟啸的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缕余音:王维的《竹里馆》中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的《游泰山》中有“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以后,吟啸之风渐息。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宽衣大袖飘逸着超然绝俗的哲学。一声长啸,傲然于魏晋,无不让我们在历史的深处感到震撼:啸傲魏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