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 心
□ 王小芳 王洪 杨丹
盛夏,晨光熹微,大地的热气,早已俏然升腾。
定位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古坳村的“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和外面渐渐升起的燥热不一样,这里静谧、雅致,淡幽木香自然透出丝丝清凉。
置身其中,闲庭信步,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飘落红木书画筒壁栩栩如生,丝滑牛毛纤毫毕现;由盛唐骑象而来的俏皮番人,带着怎样神奇礼物献礼中原;翻飞的蝴蝶,薄薄蝶翼振开微尘,流连花丛嬉戏而不思归途;蛙、蝉、蜻蜓、蝈蝈,螳螂、天牛,还有乱了脚的螃蟹……,夏日的荷、秋天的落花生、又有谁家姑娘慌乱中遗落的玫瑰……,承林木雕艺术馆定格了岁月,锁住了四季风情。
这座拥有1600多平米馆展的“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收纳刘承林4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250多件精品力作,其中版权保护作品105件。其作品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这个奖项级别等同于大家熟知的影视界的“金鸡奖”。
在红木雕刻道路上几十年如一日精耕细作,等待花开,掌声背后凭借的是刘承林对雕刻艺术的孜孜以求,和一颗毫不动摇的匠心。
匠心致远,臻于致善
“《番人骑象》,这件作品复制故宫里的一件作品,这是乾隆嘉兴年间的,原来是象牙做的,我用紫檀木来做。他的亮点就是大象肚子里藏着链子,是用一根红木筷子形状的木料雕刻而成的,环环相扣,后来我把它重新取名《万象更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葫芦也叫福禄,金蟾代表富贵,这就是古人的智慧。我们通过模仿古人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技艺,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再就是这个蝈蝈,笼子里蝈蝈不是雕刻好装进去的,而是透雕,通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透过笼子眼儿在里面雕刻,这就是神奇之处。”
刘承林,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工匠,江苏省技能大师,南通市工艺美术大师,“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馆主。摩挲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他的眼中都满是宠溺,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
乾隆至雍正年间的《番人骑象》,清中期的《刘海戏金蟾葫芦瓶》,象牙镂雕《香筒》、《提梁卣》和竹雕《提梁壶》等等许多原先都是故宫里的珍贵藏品,刘承林细心揣摩,一比一复制,让这些巧夺天工,深藏殿宇的精美艺术品得以走向民间,让更多的老百姓可以欣赏和触摸到我们深远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与巧思,这些红木雕刻艺术品也立刻受到了市场的热捧。事实上刘承林的复刻相比于故宫原件更为精细,也就是在这样高难度的仿制中,刘承林的线雕、圆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得到了磨砺,雕刻技艺得到升华般的提升,也促使他从一位民间的雕花匠真正走上了红木雕刻的艺术人生。
这个重大的蜕变是在1993年刘承林进入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师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忠之后。而此前,刘承林由县桐本雕刻专业学校毕业,和当时80年代许多学手艺谋生活的农村年轻人一样,还是游走农家的雕花匠。
雕刻技艺的突飞猛进带给了刘承林前所未所的惊喜,然而这样的惊喜并没有让他停滞不前,而是激发了他登攀高峰,向更高层次迈进的热情。
“虽然复制品的雕工比原来更精致、更精细,但那是祖宗沉淀下来的珍品,不是我们现在工艺家的构思与创意,哪怕你雕工再好,你永远超越不了它的文化内涵,还是效仿罢了。作为一名木雕艺术者,我们除了传承,还要创新,去创作一些紧贴时代、增进文化内涵的作品,我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突破自己。”
刘承林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创意新作《和谐》、《蝶恋花》等作品。
“《和谐》这是一篓螃蟹,通过透雕呈现篓子里形态各异的螃蟹,篓子口一打开,里面的螃蟹争先恐后往外爬。初创时取名叫挣脱,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通过作品启示人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建和谐社会,我用荷叶托起蟹篓,取“荷”与“蟹”的谐音,后来进而取名“和谐”。”
“《蝶恋花》采用薄意雕刻法,是在浅浮雕的基础上融合深化。”
薄意雕刻法是刘承林的独创刀法,这一雕刻技法使作品更具轻盈感和通透感,作品极具灵动性与真实性。其雕刻的蝴蝶翅膀厚薄堪比A4纸张,在一整块木头上雕刻出可透视筋骨的薄薄羽翼,靠的是手上的娴熟功夫外加“水上飘”的指头轻功,手上的力道要轻要稳,也成为创作作品的重要要素,稍不留神则会破板作废,目前能掌握此技法的人在南通地区也寥寥无几。
此时,刘承林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如同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2006年刘承林从公司辞职回乡,创办南通如东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他从大自然汲取灵感和创作元素:农家常物蝉、蝈蝈、瓜果、玉米等等,经过刘承林的巧妙构思,成为一幅幅和谐雅趣的田园风光,为了突破创作瓶劲,强化理论基础,在此期间他又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学习前沿理论与工艺美术史,进一步撑大自己思维创作空间的同时,也使自己在融合雕刻技巧方面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让名画飘落在我的红木雕刻作品上,我根据名画创作了《千里江山图》,画作通过色彩表现,我们雕刻通过深浅展示远近的层次感,作品的完成我也感觉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传承、可以借鉴。”
“《五牛图》,也是唐朝一幅名画,我采用了新的雕刻技法叫丝翎檀雕,是我们南通人独创的申请过国家专利的,根根牛毛像鸟的羽毛一样细腻纤毫毕现,自带光泽,如绸缎般丝滑”。
红木雕刻品《五牛图》,作品源自于唐朝韩滉的名画《五牛图》,此画曾是乾隆帝的心头好,后流失海外,辗转多年回到香港,周恩来总理花重金购回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刘承林以此画创作的首件《五牛图》笔筒,被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以名古画创作作品,也算是刘承林为守护文化瑰宝尽一份绵薄之力。
“艺术是需要回归我们生活的,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此后,刘承林创作系列作品《守拙田原》,玉米、竹子、葫芦、藕、知了、青蛙都成为他展示的好题材。作品生动,寓意美好:
“《守拙田园》以写实的手法进行雕刻,比如《蜕变》我通过黄杨树根刻画蝉的一生,用4个成语展示:金蝉脱壳、一鸣惊人、展翅高飞、破茧化蝶。
这组《守拙田园》前后花费5年时间雕刻而成,并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斩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
刘承林的木雕技艺已炉火纯青,《春意盎然》《田园小趣》两件作品连续两届获江苏省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花奖;3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以上大奖;《葫芦蝈蝈》《心心相印》《福禄连绵》《雅韵江南》等6件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105件作品受到版权保护;《刘海戏金蟾葫芦瓶》《无丝牵挂》《番人骑象》作品入选江苏工美艺术精品馆,并入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典藏》一书。
工于技,而匠于心。在守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刘承林坚守文化自信,红木雕刻艺术之路也越走越宽。
匠心致远,静水流深
8月1日,室外骄阳似火,室内“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也热闹非凡,参加“2024年“童声里的中国”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来自十六个国家的少年在这里济济一堂,他们的脸上喜悦和惊讶并存:
来自南非的华裔学员陈愈含向刘承林一再确认馆内的作品真的是木头雕刻的吗,她说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看的木头。而来自意大利的华裔女孩馨怡则表示中国的文化艺术太神奇了,她希望刘承林一定要开课,她也要学红木雕刻。
多年来刘承林的红木雕刻已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古朴庄重、匠心独运、内涵丰富的红木雕刻艺术品销往包括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也足以证明中国的艺术品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为沟通海峡两岸友谊,刘承林也是别有匠心,在他的多件作品中都融入了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元素和美好祝福。
2013年创作的《心心相印》是采用印度小叶紫檀精心雕刻而成的笔筒形状,筒身镂空雕有“工字不出头”图纹饰,以其环环相扣、上下左右可以随便摇动而衍生出“心心相印”之寓意。由于笔筒是海棠花型体,作品最大的难度就是如何让工字纹上下左右都正好衔接起来,形成一个闭环而不脱落。并且笔筒有厚度,形体的内径和外径不一样,所有的尺寸都要计算得刚刚好。“这个作品要表达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海峡两岸一家亲”。
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心心相印提梁对瓶》还获得第十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金奖。上月又荣获中宣部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金奖、创新作品《全家福》获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银奖”。
加强文化交流,让红木雕刻艺术流传更深更广,作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担当,2014年,他创建“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多年来已接待百余批数千人次参观,其中不乏一些社会名士。不仅如此,馆内作品还多次代表政府参与外事活动和社会慈善捐赠活动,先后在北京政协礼堂,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美术馆,香港澳门和迪拜举行作品展,刘承林现场讲授雕刻技艺,把红木文化传播四海。刘承林因而被授予“卓越成就奖”。
似乎小有成就,刘承林用作品表达内心的喜悦,2021年创作红木雕刻件《不忘初心扬帆远航》向党献礼。以南湖红船为模型,按照实物同比例缩小约13倍,将船板原始纹饰换成缠枝纹,刻上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图腾,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红船古朴雅致、厚重大气被如东县高级中学校史馆收藏。
此后,他又创作红色作品《领航》,展现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共创辉煌的决心和勇气。
刘承林说或者冥冥之中他就与红木雕刻有着不解之缘,就如他的名字文刀“刘”,手持刻刀从事文化产品创作;“承”就是要传承,双木为“林”,意思很明了就是传承木刻艺术。因从小爱画画自初中毕业选择走上木雕艺术之路刘承林一直以来孜孜以求,从未动摇,虽有艰苦,但他更享受磨砺的过程。技法成熟之后,积极传授技巧,让这门技艺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并带动乡亲致富:“这也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担当。”
以工作室为根据地,2006年以来,刘承林先后带徒传授雕刻技艺130余人,培养出4名工艺美术师,3名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振兴技艺师,帮助解决30多位乡邻就业。“林韵堂”承林木雕艺术馆还成为乡村旅游点,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艺术馆先后被确认为苏州美院民间工艺传习基地、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南通市非遗传习社如东木香基地、南通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江苏省版权保护基地、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等;工作室被命名为“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能大师示范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南通市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刘承林本人在2020年1月被省政府授予“江苏工匠”称号。同年7月获评“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高技能人才)”,2021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2022年被国家文旅部和人社部授予“文化和旅游系统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好多人都会担心将来许多工作被机器人取代,我觉得我们不会,红木雕刻我们归类为细雕,这样精细的手工作品,我觉得机器人是无法取代的。”
在刘承林看来,不必去担心机器人,而手艺人的断层恰恰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南通市人代会上他提出了“关于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南通红木产业发展的建议”,而应了刘承林等民间艺术家的建议,乡土人才的建设、激励、保护、传承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被列入南通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
“我们行业有一句行话,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南通红木看如东,所以我们南通红木雕刻在全国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从一名民间木雕匠人,到如今,刘承林已是全市乃至全省红木雕刻的领军人物,走出我们的文化自信之路、乡村振兴之路,刘承林也一直在笃定前行:“就是一颗匠心吧,匠心不仅强调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更是一种精神和追求,那种在追求卓越中实践自我的价值和意义。我常想我能为社会做什么,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