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三位老师
□ 张廷坤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几位指引你前行的师长,或者是给你指点迷津朋友,亦或是给你点拨的领导。他们或许只是你生命中过客,但却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你尊敬的人。
崔先生是从农中调到镇上中学教语文。花白的头发,带着厚厚的眼镜。蓝色中山装包裹佝偻的身体,那是长期伏案备课造成。讲课时上身时而前倾时而后倾,目光经常穿过镜框上方的空档看我们,讲课时很用力声音也很高,口水经常随着身体前倾而喷出来,我的脸上也经常有他的口水光顾,但我觉得那不是口水而是先生的学问。作文课时他经常读同学们的作文,也经常读我的,有时是全文有时是一段有时甚至只有一句。写得好他通常表扬几句。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了我喜欢阅读的习惯,而且这些年来我一直保持着。我已经好多年没见到他了。
认识陈皓是一个偶然。2020年的一天我在公众号里读到陈皓散文《家乡的小河》,开头的第一句就吸引了我:我出生在江海平原一个叫石甸的小镇。石甸是刻在我骨子里的地方,是小时候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思念的地方。老家一条不起眼的小河被她写得那么美那么生动。她把普通生活写成隽永的散文,分享给读者。自然而然陈皓就成为了我崇拜的对象,互加微信成为好友。去年她散文集《素秋漫笔》出版了。我读到她和植物的对话,早春蒿儿、荠菜、蚕豆花、夏天的丝瓜以及芝麻花、藿香等等。这些植物在她的笔下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也读到了人生的路无论走多远起点都在家乡(文中原句),如正月半哨火、家乡的小河等。也读到家风严谨父慈子孝,读到了三代党员的使命传承。严格的父亲、温顺的母亲、慈祥的奶奶跃然纸上。陈皓是个有灵气的人,用笔温婉细腻,把她对生活的热爱都写在书里。她鼓励我拿起手里笔,把生活变成文字。于是我就开始用稚嫩笔写起来了,写好后发给她看。她都会第一时间提出修改意见。在陈皓推荐下,我加入了如东阅读者协会。这是一个共读共享的平台。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协会共读低眉散文集《缓慢书》,在书中读到那句从前日子都很慢,车马书信都很慢,慢得一生只爱一个人。后来知道了这是木心说的,当读到这样句子我很激动,原来阅读可以跟心灵共鸣。
去年我参加南方周末散文班学习,这些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在优秀学员里看到陈皓名字,她的毕业散文《梦见父亲》获得优秀作品奖。她的出现让我感到惊讶,原来优秀的人都在不断地学习。
加入阅读者协会四年来,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比如学者陈震老师,喜爱写作宾山小学顾校长实验中学王校长等等。而社科联主席孙陈建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
我和他接触其实并不多。我们有时会在青园路上偶遇。我在跑步时他却骑着自行车去上班,鼓鼓囊囊的包挂在车龙头上。我们总是浅浅打声招呼,一笑而过。
陕西南郑畜牧专家陈建春来如东挂职交流三个月,和我结下深厚的友谊。他回南郑后我写下了《老陈》,以怀念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时光。孙陈建曾经在南郑交流两年,我知道他跟南郑很有感情,于是把这篇文章发给他,让他提出修改意见。记得一天晚上六点多钟,我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并让我打开手机录音,他一边朗读文章,一边提出修改意见。文中提到老陈特地把分离茶叶的杯筛留下来,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邀请我去他办公室,询问我写作目的,杯筛留下来的意义。我把老陈走后发给我信息给他看,让他知道了当初老陈留下杯筛的目的。文章中还提到南郑在南通正大务工人员数量,我了解的数据要大于他心中的数据,他认为不准确,让我重新核实真实数据。同时告诉我文章没有真实性就感动不了读者。这篇文章前前后后我们共同进行了九次修改,《老陈》在《如东日报》和《汉中日报》同时发表。
文章发表后,他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进行推广,并把读者的意见毫无保留反馈给我。他严谨的作风、真诚的帮助、善良的为人感动了我,是难得的好领导好导师。
今年三月孙陈建散文集《守望家园的星空》发表,他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写作技艺,原生态的呈现了童年、亲情、教育、家乡、阅读、援陕生活剪影,非虚构地勾勒了人生轨迹,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文集后记中写道:就从家园凡人俗事开笔,记录下自己的遐思杂念,如此而已。阅读与写作,我相信可以实现一个人的自尊和自由。
崔先生是我学生时代的老师,他不仅传授我以知识而且还把我的作文在全班分享,以他特有的方式鼓励我;陈皓是我阅读共享的人生老师,她鼓励我敢于动手写文章;孙陈建是我写作的老师,他指导我不仅要写而且敢于向媒体投稿。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他们身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我前行,温暖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