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佾第三》之二十一章(四)
□ 朱文津
贤如宰我,尚且对已遂之事作进谏,反观我们,缺少智慧,又习气难改,所以更是喜欢谏遂事、放马后炮、做事后诸葛亮。但事后的“诸葛亮”,并不是真的诸葛亮,事情的前、中阶段毫无觉察,到了最后大势已成,才有触动,那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典型的凡夫后知后觉。马过后再放炮,即使声音再大,对马一点作用都没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船老大,能在风浪急流中,及时调整方向,避开危险,靠的都是当下的操作。事后再高明,都是多此一举、于事无补。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空谈误国、多言无益。何况拿一个别人做错的事放在嘴上说,只能引起别人的不快,又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呢?但偏偏我们很多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死抓住别人的过错不放,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孩子,最容易哪壶不开提那壶,“当初如果听我的话,就不会……”“儿子,当初你如果好好念书的话……”总之,责任、过错全在别人,而智慧、光明全在自己,一次次撕破别人的伤口,这有意义吗?这能解决问题吗?恐怕事与愿违,说得越多,反而伤害越深,越影响家人的相处。因为无知,才更容易伤害到自己的亲人,虽然无心,但伤害却是真的发生了。还有人喜欢议论别人,东家长西家短,都是拾人牙慧、以讹传讹,不仅浪费自己的生命,还会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和谐,这绝不是一个聪明人应有的做法。
既往不咎,李炳南先生说:“既往,是指宰我对哀公之言,虽不适当,然而已经说出,孔子亦不追咎宰我了,故云不咎。”鲁哀公问社于宰我之时,孔子不在,所以是事后才听闻此事,两人的对话即成过去式——既往。
哀公失政,图谋复辟,不检点自身,却妄想借用外部力量,依靠越国军队和孔圣之大义,这是一种不切实际、不明事理的妄想。由此也可见哀公的小聪明,而非大智慧。不从根本上下手,却硬要改变一个已成的果相,这不是一个智者的做法,完全是愚夫所为。圣人又能说他什么,当然既往不咎。
宰我悲愍哀公有心作为,却不明方向,只是向外求,想要改变别人,又怎么可能得到结果。所以指点他,当效学三代先王,尤其是效法西周先祖,在自心上下手,战兢惕厉,发奋图强,勤政爱民,修身进德,自然会有功效。可惜哀公执著,偏听偏信,误会“使民战栗”是赞成动武,才造成了千古奇冤。所以,宰我慈悲之言,虽非对机,但既已说出,如泼出去的水一样无法收回,故圣人也是既往不咎。
对比圣人的智慧洒脱,我们普通人就容易执著,别人一旦有了什么过错,我们就牢牢地执持在心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帐本,全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记录,宽厚的人容易记住别人的好,而严苛的人容易记住别人的不好,对身边的人记录尤其多。平常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但一旦有矛盾发生的时候,帐本里的内容自动浮现出来,尤其是夫妻之间,“什么时候你做过一件对不起我的事,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怎样……”陈芝麻烂谷子、过年八十代的事情,全部翻出来算总帐。
生活中常见这样的情景:夫妻吵架的起因本来是一件小事,鞋子摆错了地方,碗没有洗干净,或者回来晚了没有提前说一声,但最后却因为双方帐本里的东西太多了,彼此不断地掏东西,把这个吵架的火越烧越旺,然后不断升级,升级到感情问题“你根本不爱我”,再升级到两家父母“你父母早就对我有意见”,再升级到没法过了“离婚”,那个时候通常都是失去理智的发泄,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夫妻之间本应相亲相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就是因为平时不知不觉,记录下了对方很多的过失,就象炸药包一样,长期的观过已经到了临界点,快要爆炸了。所以一件小事,就成为导火索,马上点燃,把积蓄已久的情绪一下子发泄出来。
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不幸是别人造成的,比如说,孩子学习不好,父母被老师喊话,这是孩子造成的;别人闯红灯,害得我急刹车,这是别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的。所以眼睛老是往外看,盯着别人的一举一动,而身边的同事、家人就看得更清楚。但别人的好,却没有记住多少。
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君子的作为与我们一般人正好相反,凡事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夫子赞叹颜回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今也则无。”因为这样学下去的最后结果是成圣——离开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当一个人致力于改过迁善的时候,那里还有闲功夫去说人长短;如果要说的话,一定言必有中。
所以,夫子说的三个“不”字,正是针对着我们常犯的毛病——说成事,谏遂事,既往咎,人与人之间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也往往由此而生。同时,圣人也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皆如浮云,变幻莫测,成事、遂事、既往,皆已过去,不须执著,无论是善是恶,皆是无量因缘所致,真正应该努力的不是在果相上,而是在因地上。停留于失败的过去,毫无意义,只是打击伤害自己;寄希望于将来,意义也不大,天上不会掉馅饼;真正最有意义的,就是把握住当下,做好现在应该做的事,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每一个当下都能问心无愧,那么因正,自然果实,自然不会有遗憾的发生。
把19至21章作一个收摄,礼其实非常得实在。19章,告诉我们,礼不是向外求,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是向内求,要求自己的;要求别人,导致痛苦,要求自己,才会快乐。20章,如果能够坚持克己复礼,反求诸己,就可以止恶扬善,将人心转化为道心,最后成就内圣,达到中和的状态。21章,礼的真正持守,关键在当下,不是追溯过去,也不是期盼未来,而是做好当下自己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