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花 有 约
□ 孙同林
芦花是秋天的情人,秋天到了,芦花也就开了。
深秋时节,我站在老家孙庄的小河边看芦苇,看芦花随风曼舞,翻卷起层层波浪,流向远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里的千古名句,给人们心中保存着芦花的浪漫多情和诗情画意。古人常常借助芦花抒发情怀,唐雍裕之有《芦花》诗:“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芦苇是一种普通的水生植物,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芦花未开之前称荻花,有红色或紫色的花蕾,当深秋渐冷的时候,芦花开了,白白的花絮,在暖暖阳光下迎着微风摇曳,如雪般飞舞,丰美而浪漫。
童年的村庄,河塘沟渠很多,水边到处都能看到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的芦苇。春来水暖时节,破土而出的芦笋尖,在暖风中渐渐舒展出鲜嫩青翠的叶子,静静映现在水面,十分艳丽。端午节临近的时候,母亲会下到芦苇丛里去采摘芦苇嫩叶回家裹粽子,我们跟在母亲身后,钻进密密匝匝的芦苇丛中,我们不是摘苇叶,而是几个人玩捉迷藏掏鸟窝,或做苇哨吹芦笛,摇动的芦苇和着声声笛音,惊起一群水鸟,扑楞楞飞向天空,飞向田野。
到了秋末初冬之际,百花凋谢、草木枯萎,笔直俊逸的芦苇卸去一身碧绿的戎装,顶着一团团蓬蓬白发,在冷风中朝向一个方向,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像古代军队出征的猎猎旌旗。
小时候,芦花曾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的隆冬。当芦穗初秀的时候,母亲便吩咐我们下到芦苇荡里摘芦花,摘下来放在太阳下晒,然后送到做“毛窝”人家,换得一双越冬的“暖鞋”,一双双“毛窝”,护着我的脚“暖”过一个个冬天。初冬的日子,芦苇叶掉得差不多了,我又跟着祖父下到河滩去斫芦苇,一小把一小把捆好,摆在院子里晒,晒干的芦秆可以用来编箔子、席子,做芦菲、麻篮、斗笠,当年还用芦苇作为建房盖屋材料,用来插篱笆等等。
如今,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没有人再用芦苇建房,也不会用芦花制作“毛窝”,不过,人们并没有嫌弃它、忘记它,而是更加珍惜它,利用芦苇打造成一块块湿地,形成一个个优美的生态风景。
多少个秋天,我望着那一片片白发苍苍的芦苇伫立在水边,被秋风肆意玩弄着,不禁有些悲悯涌上心头。可当我看到它们手牵手,互相帮扶着,被风吹趴伏下去又倔强地昂起头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暖流。苍茫原野,辽阔天空下,任谁都应该学习芦苇的精神,面对艰难困苦,任凭秋风怎样肆虐,决不低头。
事实上,芦花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花,它既没有姹紫嫣红的容颜,也没有芳芬四溢的香气,蓬松的花束,细碎的花蕊,简洁朴实,素面朝天。她以一种坦然,接受萧风冷雨的洗礼;她用一种恣意,在萧条的冬季里,书写着天地间别样的大美诗篇。我曾经充一个文化人,采数支老芦花,插在家里的花瓶里,演绎一下时髦。看修长而飘逸的芦花,飞扬中透着灵性之美,柔顺中隐含着傲骨,的确让人心生愉悦。
据考,芦花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等药用功能,《唐本草》载,水煮浓汁服,主治霍乱;《本草纲目》说,烧灰吹鼻,止衄血,亦入崩中药。在我们儿时的物质匮乏年代,芦根曾经是一种充饥解渴的好食物。
芦花有约,年年秋风起处便现它的身影。我把芦花当作孙庄的村花,并涂鸦一首小诗《孙庄的村花》:
秋天的孙庄
处处都有芦花
……
芦苇的绿,契合了孙庄的宁静
芦苇深情地绿,环拥着孙庄
芦花朴素地开,充实着孙庄
芦苇透出的纯净
映衬着平原深处孙庄内敛的个性
风高,芦花飘摇
摇出孙庄的风情
摇出孙庄人的精神
雨落,芦花清新
清新出孙庄的袅袅炊烟
清新出孙庄的空灵
走向秋的深处
芦花更美,孙庄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