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点土成金”
□ 周雨霁 曹磊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抢抓政策机遇期,如东申报和实施了全市唯一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级试点和省级示范项目。新店镇国家试点项目相关经验做法被选为全省3个典型案例之一,洋口镇省级示范项目高效推进,实现“当年申报、当年批复、当年建设”。
全域整治,让连片土地“提效率”
金秋时节,在洋口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项目洋通片区,农田里的水稻渐染金黄,稻穗颗粒饱满,有些已经压弯了稻秆,丰收的脚步日益临近。江苏洋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网宽告诉记者,眼前这片2200多亩沃野良田,一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采用微生物快速脱盐技术,仅仅4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盐碱地的土壤改良。”
2023年5月,洋口镇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项目被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列为14个省级示范项目之一。项目区规模7.66万亩,分为洋通片区、洋口片区两个片区。通过农用地整治,项目计划新增耕地3798亩,其中改良盐碱地2638亩,目前已完成一期2226亩土壤平整、回填和改良。
相隔30多公里的新店镇孙桥村,种粮大户陈琴去年流转了1300亩土地,连片种植的水稻长势喜人。“土地平整得不错,适合机械化作业,人工成本就少了很多。”陈琴是安徽人,来如东种地得益于孙桥村的农用地整治。“全村平整土地8000亩,平整后的土地吸引了不少大户,新增了10个家庭农场,流转费最高能达到每亩1060元。”新店镇孙桥村党总支书记钱一兵说。
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国家级试点项目,项目区规模6.75万亩,其中整治区面积3.29万亩,涉及祝套村、胡港村和孙桥村。试点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农用地整治和建设用地整治,通过回填沟塘造田、拆除田中房屋等措施,将零散的“小田”整合成方正的“大田”,使耕地更加集中连片和高效利用,项目共建成连片高标田30块、1.02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90%以上。
生态修复,让公共空间“换新颜”
距离盐碱地改良一期工程不远是一片中心湖,水面大、但湖水较浅。“通过全域综合整治,湖水深度由原先的不到1米,加深到现在的近6米,库容量达到500万立方米。”张网宽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湖泊的天然水库作用,还为接下来要发展的农旅融合项目打下了基础。
如今,中心湖湖水清澈,湖面上有白鹭悠然盘旋,也有鱼虾成群跃出,周边曾经泛滥的“一枝黄花”也销声匿迹。据了解,项目通过生态保护修复,整治河道19.66公里,采取工程措施清除外来物种“一枝黄花”,同时加强公共空间治理,依托现有中心湖大水面优势,沿湖规划布置滨湖湿地景观。
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民生实事有机结合,新店镇依托乡村生态修复,建设乡村公共绿地、小微湿地和微景观,加强水环境治理。目前,已经建成生态河道17.5 公里,主干道绿化6公里,路灯亮化工程11.7公里,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滨水微景观3处,推动乡村空间形态、人居环境的系统性重塑,项目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改善和提升。
激活效能,让产业引领“新赛道”
“现在,村里的土地流转面积超过90%,新增的家庭农场以稻麦种植、蔬菜种植和淡水特种养殖这三块为主。”钱一兵告诉记者,2022年,孙桥村的村营收入还只有69万元,去年,这个数字已经一跃增加到26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和发包,祝套村、孙桥村、胡港村3个项目村的村经营收入从2022年的293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39万元,增长84%。
立足“依水傍田、小桥人家”鱼米之乡本底,新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打造“水韵孙桥、农旅祝套、生态胡港”的乡村特色,探索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祝套村粮食烘干、仓储中心,配套流转4000亩高标田作为生产基地,胡港村年产10000吨杂粮粉项目厂房正在加紧施工,两个项目分别与国家和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
目标建设示范标杆,将全省沿海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小洋口旅游度假区加强淡水引入、客土运输以及水、电、燃气等专业板块对接,同时规划建设凌洋东匡河桥景观工程,打通区域间的交通连接,推动农旅融合、联动发展。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接下来,度假区将利用温泉地热资源,积极打造旅游胜地,形成集温泉农业、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等相融合的农文旅融合产业,着力打造未来如东旅游的新名片。
—— 2024年10月15日刊于南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