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思考
如东县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 于海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调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既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东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如东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如东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成效显著,创新投入增加、创新布局愈加完善,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能力不断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大幅提升。
(一)政策扶持效能释放,为两链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我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撬动与引领作用,制定出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等政策。对创新平台认定、创新主体培育、开放合作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奖励。以“真金白银”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我县在创新平台认定方面,对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院士协同创新中心等认定、复评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等共奖补668万元,同比增长21%。在工业设备投资方面,设备奖补资金4437.69万元,同比增长73%。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奖励资金1685.85万元,同比增长27.43%。
(二)产业创新动力强劲,为两链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县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狠抓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3+4+2”现代产业体系,助推如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可以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3年我县GDP为1381.13亿,增速6.5%,在“七虎竞南通”中排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4.72%,在“十强逐江海”中排第一;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000亿,规上工业产值接近2000亿。2024年1至9月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17.94亿元,同比增长6.75%,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82.77%;实现应税销售1237.98亿元,同比增长7.09%,占全县规模工业应税销售的83.72%。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24年1至9月实现产值902.75亿元,同比增长11.15%。
(三)载体建设成效凸显,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县把创新载体建设作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工作,2023年,全县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新增数量全市第一,省级企业复评优秀9家,优秀数量全市第一;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2024年新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其中9条产业链466家规上企业中拥有企业技术中心84家(国家级1家,省级43家,市级40家),占全县总数的80.77%。全县共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2家(省级51家,市级111家),其中9条产业链466家规上企业中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省级45家,市级67家),占全县总数的69.14%。全县共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全部为产业链规上企业。
(四)创新主体量质并举,为两链融合发展点燃了强力引擎。我县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训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8家,其中属于产业链规上企业8家,占比49%,2021年至2024年占比均超过45%。2024年中天电气、常佑药业、东力化工等6家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第六元素、顺毅化工、恒尚新材料等8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湘园化工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双荣誉。九诺医疗、臻亿医疗成功获评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斯派特、富琪森成功获评瞪羚企业。入库优质中小企业240家,获评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8家,形成了优质企业发展梯队。
(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两链融合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我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产业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2023年产业链466家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5.18亿元,同比增长3%,占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的80%。中天科技海洋能源资源开发用动态海缆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并成功申报江苏省制造强省“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毕普帕罗洛、如实机械等6家企业的15个产品(技术)通过省工信厅新产品(新技术)鉴定。九州星际、泰禾化工等3家企业成功申报江苏省制造强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获得省级专项资金1440万元。嘉通能源“新型功能性纤维项目”获批国家专项资金4584万元、九州星际新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项目”获批国家专项资金1165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从融合程度看,产业链创新发展不平衡。我县产业链规上企业中,拥有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企业为123家,产业链规上企业覆盖率为26.39%,数量占比偏低。研发投入与创新平台数量不均衡,2023年新材料、生命健康产业链拥有创新平台数超过35家,而LNG、半导体产业链仅为个位数。2023年新材料、新装备产业链研发投入均超8亿元,是LNG、半导体等产业链的13倍以上。
2.从载体支撑看,创新平台载体质效不高。我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体起步较晚,功能配套不够全面,平台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暂无国家级园区和高校院所,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合作平台中,无县级主导的科创平台和在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飞地孵化器建设仍然处于初期起步阶段。
3.从产业能级看,部分产业链结构不完善。我县存在部分企业“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大多数扎堆在中游生产组装环节,在研发、设计、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参与少。例如凯爱瑞、巴斯夫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如东落户项目,但研发中心设在上海、深圳等地,在如东仅是生产基地。
4.从融合主体看,链主创新引领作用不强。我县9条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引优质创新要素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还不完善。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创新龙头企业不够多,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龙头企业数量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还不够。
三、如东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在强化要素保障上求突破,优化两链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强化协同机制保障。实行“双召集人”制度,目前我县产业链已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机制,同时建立了优势产业强链专班,九个挂钩部门作为专班牵头部门,推动产业强链工作。作为产业链召集人和牵头部门,也要主动承担起创新链召集人的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明确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融合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二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为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对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全链条、全覆盖、全要素”政策保障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二)在夯实产业基础上求突破,增强两链融合发展韧性
一是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如东县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三年行动方案”,鼓励有技术研发和自主专利的企业进入市、县高企培育库。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向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转型,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动能。二是突出产业能级提升。围绕构建我县“3+4+2”现代产业体系,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综合运用“金牛奖”等多种政策激励机制,扶持骨干企业高位嫁接、兼并重组、上市接力,有效化解发展制约瓶颈,助推行业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三是突出未来产业谋划。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围绕我县现有产业体系,结合“向海发展、耕海图强”总目标,聚焦未来趋势、战略位势、如东优势,精选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数字三大未来主赛道,积极构筑“新型储能、氢能、纳米新材料、未来通信、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赛道。
(三)在创新能力建设上求突破,加速两链融合发展进程
一是强化创新平台引培。加快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院士工作站等新型科创平台建设,实现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的梯次培育模式,积极引导企业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形成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二是拓展产学研合作深度。围绕我县重点产业链,精准对接科技型企业技术难题,针对上海方向、苏南方向积极筹划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如东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努力在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合作上取得更多成果。三是深化科创项目招引。科技招商是加快集聚高水平科技资源、塑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选择。我县要持续提升科创项目招引力度,成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究专班,绘制科技招商指南图谱,强化科技招商队伍建设,拓展科技招商多元化渠道,优化科技招商评价体系,着力推动落地科创项目“量质齐升”。
(四)在探索创新联动上求突破,厚植两链融合发展优势
一是聚焦链主示范引领。链主企业是引领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的“领头羊”,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是补链延链强链的关键力量。进一步发挥我县产业链50家龙头企业及186家骨干企业资源整合、要素集聚、供应链构建方面的带动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实现高端化跃升。二是聚焦联盟蓄势赋能。引导我县产业链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产业链组建更多像恒辉安防绿色弹性体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联盟,集聚研发人才、完善研发条件,建设更高层次的研发平台,提升研发能力,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着眼于产业发展的短板弱点,全力攻关所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屏障,支撑产业发展。三是聚焦区域协同创新。全方位策应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努力成为上海、苏南产业转移的承载洼地和强链补链延链的建设高地。加强高端平台对接,加强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前沿科创平台的交流与学习,推动上海、苏南资本和技术优势与如东产业、资源和服务优势深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