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妨多些“咬文嚼字”式较真精神
□ 刘 曦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提到“制高点”误为“至高点”,“电光石火”误为“电光火石”等等。《咬文嚼字》主编表示,“语文差错”代表着社会语文生活的记忆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往往谬以千里。犹记得,中小学语文考试题目中,有一项“保留节目”就是改错。要改错就得挑出错误并知道正确用法。其实,只要稍加留意,现实生活中错用字词的现象并不罕见。尽管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离开学校,不再上语文课,也没有老师再给出改错的练习题,但每个人都肩负着正确、规范地使用汉语的责任,仍需要多些“咬文嚼字”的严谨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通过对这些常见错误的罗列与纠偏,我们也在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表达素养。
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语言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在思维与表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沟通交流、表达认知、传承文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却总有人认为,写几个错别字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用错标点是小题大做、吹毛求疵;词不达意是不拘一格、个性时尚。殊不知,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遣词用字不规范不仅会增加信息的接收难度,造成误解,还会削弱发布内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更不利于文字表达的规范性和长远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仅是一堂语文大讲堂,更是通过“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规范运用文字的常识、激发国人规范运用文字的意识,具有极大的正向价值。调查显示,凡是《咬文嚼字》列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条目,后来出现频率都有大幅降低。
在智能阅读时代,新概念、新用语井喷式涌现,也伴随着诸多语文差错乱象。然而很多时候,网络新词的风头无两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当然可以有个性、有创新,但必须把握好“度”。善待语言,也是善待文化。减少语文差错,优化语文生态,绝非一朝一夕、一人一事之功。文化教育部门要切实“把好关”,对于无意识的错误表述,积极引导、不断督促、努力纠偏,对刻意歪曲汉字的形、音、义,甚至是发布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则需要及时叫停甚至整治,更好地守护 风清气正的语言文字空间。媒体应担起“榜样”重任,以专业态度对待文字,为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的标杆,不能为了抢流量、博眼球就随心所欲乱用字词。学校要强化语文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母语运用的敏感度与精准度,从娃娃抓起,夯实语文根基。我们在日常交流、发言、书写中也应时刻留心,不要丢了“查字典”的习惯,对拿不准的词汇随手查一下,“较较真儿”,以敬畏之心对待我们的母语。
横竖撇捺有乾坤,一笔一画著华章。对于错用的字词不能熟视无睹,“咬文嚼字”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一场守护母语生态的“接力赛”。“十大语文差错”的发布,不应只是一年一度的短暂关注,更应成为全社会反思语文运用的契机。只有这样,语言文字才能在规范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