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艺
2025年03月13日

九里桑园访兰英

阅读量:627 本文字数:2343

□ 越 明

 

图为越剧演员王君安饰演《何文秀》剧照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越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其中,以历史故事为背景、描绘男女间深情相思的“桑园访妻”选段,是越剧中最经典且令人动容的一部分。这一选段,尹桂芳、赵志刚、茅威涛等尹派小生都有过精彩的演绎,她们以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卓绝的舞台魅力,让观众对这场悲欢离合充满共鸣。

《桑园访妻》作为传统剧目《何文秀》中的经典折子戏,通过主人公何文秀微服寻妻的曲折经历,展现了爱情中的坚守与智慧,同时以尹派的深厚底蕴,在戏曲表现手法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剧情围绕何文秀在蒙冤脱险、官至巡按后,乔装改扮探访妻子王兰英的过程展开。剧中通过“行路”“隔窗窥祭”“算命劝慰”三段式叙事,层层递进情感张力。

路遇大姐得音讯,

九里桑园访兰英。

行过三里桃花渡,

走过六里杏花村。

七宝凉亭来穿过,

九里桑园面前呈。

但只见一座桑园多茂盛,

眼看人家十数份。

那一边竹篱茅舍围得深,

莫非就是杨家门。

 

这一段唱,表现了何文秀从路边大姐口中得知王兰英的消息后的兴奋心情,他迫切想看到妻子,行路见景,情随景生。心情是迫切的,又是欣喜的,匆匆赶路,从“三里桃花渡”行至“九里桑园”,沿途地名与景致的诗意化描写,用数字来表现,三里桃花渡、六里杏花村,七宝凉亭、九里桑园,数十份人家,竹篱茅舍,既暗合江南地域特色,又以移步换景的手法烘托其急切又忐忑的心境。

待我上前把门推,

为什么青天白日门关紧。

耳听内边无声响,

不见娘子枉费心。

屋旁还有纸窗在,

我隔窗向内看分明。

啊呀,窗口高来看不见,

垫块石头就看得清。

 

当何文秀来到杨家时,看到院子大门紧闭,十分的失落。杨家门为什么紧闭,说明杨家是普通人家,势单力薄,家中都是女子,关门是安全的需要。同时,也从侧面说明王兰英作为一名寡妇(她一直以为何文秀已经去世)的操守,关门可以省去不少是非。因为听不到院中的声响,何文秀看不到王兰英,心中十分焦急,看到一旁有一扇纸窗,但相隔窗向里探望,又因窗户较高,不得不搬块石头垫脚,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动作,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得十分自然。

文秀举目向内望,

只见一间小草房。

小小春台朝上摆,

破木交椅分两旁。

三枝清香炉中插,

荤素菜肴桌上放。

第一碗白鲞红炖天堂肉,

第二碗油煎鱼儿扑鼻香。

第三碗香菌蘑菇炖豆腐,

第四碗白菜香干炒千张。

第五碗酱烧胡桃浓又浓,

第六碗酱油花椒醉花生。

白饭一碗酒一杯,

桌上筷子有一双。

啊呀,看起来果然为我做三周年,

感谢你娘子情义长。

 

隔窗窥祭,此时无声胜有声。当何文秀垫石隔窗,目睹妻子为自己设三周年祭的场景,看到桌上六道菜肴,如白鲞红炖天堂肉、油煎鱼儿、香菌蘑菇炖豆腐、白菜香干炒千张、酱烧胡桃、酱油花椒醉花等,这些都是普通人家的祭祀菜肴,既体现民间祭俗的真实性,尽管杨家的生活很是艰苦,但还是拿出最好的菜肴来祭奠亲人,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家用中生活清苦,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些鱼肉、豆腐,弄上一大桌菜来祭祀祖宗的情形。看到那些菜肴、白饭、白酒、何文秀自然是感动的,他知道这个贫困家庭的不易,兰英以物寄情,凸显她的深情与坚贞。

故事到这里,“桑园访妻”的戏已经完成了一半,但这都是单向的,看到了妻子,并没有与妻子有片言的交流,显然不完美。接下来,则从单向的“访妻”到双向的“算命”。有人觉得“算命”不应是“桑园访妻”的内容,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只有将“算命”纳入其中,访妻才是完整的。这里,何文秀借算命之机吐露身世,既推动剧情发展,又通过“命理”与“现实”的交织,完成夫妻情感的隐性共鸣,从而完成在整个访妻的过程。

尹桂芳创立的尹派艺术在《桑园访妻》中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在唱腔设计上,尹桂芳将苏州弹词的“书调”与杭州滩簧的“武林调”融入传统越剧四工调,创造出独特的“算命调”。这种说唱结合的唱腔,既强化叙事的节奏感,又通过音调起伏传递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期盼,如“命犯小人暗相害”一句的急促与“破镜重圆得欢欣”的舒展形成鲜明对比。“算命调”我们以后在《沙漠王子》等戏中会再讲。在细节动作上也是十分的传神,如“留鞋示情”等动作设计,兼具生活化与戏剧性。何文秀在算完命后故意留下一只鞋,并言“日后鞋子成对,夫妻相会”,这一细节既暗含民间“成双”的吉祥寓意,又以轻喜剧手法缓解悲剧氛围,成为全剧点睛之笔。此外,演员眼神与声腔的情感共振,通过眼神的瞬间变化,配合声腔的虚实处理,将何文秀的隐忍与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情由心发,神从眼出”的艺术境界。

《桑园访妻》不仅是一出爱情戏,更承载着传统伦理价值与戏曲美学的双重表达。剧中何文秀的“微服私访”与王兰英的“守节祭夫”,既符合传统戏曲中“才子佳人”的忠贞范式,又通过何文秀的主动寻访与智斗恶势力的情节,赋予角色现代意义上的抗争精神。这个选段有一点特别之处,那就是它跨过时间界限,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这一点可以从许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反应中看到,他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欣赏到这份关于爱、离别与期待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是对越剧自身价值的一个肯定,也是对人类共同情感世界的一个认同。《桑园访妻》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伦理、戏曲传统与表演创新融为一体。无论是尹桂芳“平淡天然,寓雅于俗”的经典诠释,还是赵志刚、茅威涛、王君安等当代艺术家借助科技手段的传播探索(如AI技术助力戏曲普及),都彰显了传统戏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桑园访妻”的这场戏,不仅展示了越剧本身丰富多彩的情节,更凸显了尹派的才华与魅力。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够通过那些老照片、老视频,看见那个时代人们如何用他们有限的条件,用他们简朴的声音去创造这样一种文化遗产的。这出戏不仅是越剧艺术中瑰宝,更是中华文化中“情义”精神的生动注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