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书香如东
2025年04月18日

峨眉山月半轮秋

——走进四川峨眉山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阅读量:1120 本文字数:1599

□ 黄托

 

 

对峨眉山的向往由来已久,首先是因为峨眉“秀甲天下”,风光怡人;其次它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我都去过,不登峨眉山,心中有缺憾;当然还有李白《峨眉山月歌》等诗作的加持,让这座文化名山更显厚重。基于此,在一个缤纷冬日我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临行前,我关注了景区公众号,一篇篇配以绝美雪景图片的文章向世人发出热情邀约,让我对此行满怀期待。

峨眉山景区很大,景点众多,有点分散,在各景点游览最好乘坐景区公交或自驾。爬山太费时费力了。我先去了位于半山腰的千年古刹万年寺,这里的一块指路标牌让人诧异,路牌提示这里距峨眉金顶还有40多公里。如此之远若步步登攀是何等艰难,于是有了一句俗语,峨眉山专治各种嘴硬。

但金顶是必须要到的。这里是峨眉之巅,是峨眉的象征,海拔3077米,汇集峨眉佛教文化之精华的华藏寺也建于此,于是有了“不到金顶等于没来峨眉”之说。好在景区有公交接送,只是从山脚游客中心到山上一个叫“雷洞坪”的地方,差不多要两个小时。若自驾,也只能抵达途中一个叫“零公里”的地方,其后还得换乘公交至雷洞坪,那也得近一个小时。而从雷洞坪再出发,还要攀爬两千多个台阶方可到金顶索道,到了这,金顶就近在咫尺了。

上山途中,随着海拔的升高,窗外的山坡、树林上渐渐有白雪覆盖,晶莹剔透的雾凇扑面而来,游人的心也开始激动起来。最愉悦的旅程从攀爬台阶开始,山路有些湿滑,但不会影响人们的兴致,徜徉在银装素裹的晶莹世界,每个人都会尽情释放热情。那上上下下、往来穿梭的人流,是冬日峨眉独具浪漫的生动写照。

让时间倒流至唐代,大诗人李白是在何时登临峨眉?我想大约不会在冬季。在李白写峨眉的诗作中,没有一句提及冬雪。

他在《登峨眉山》的首句这样写道:“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他走遍山间,群峰怪绝,沟壑深幽,胜景实在难以尽觅,不由慨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接下来的“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等都是吟咏山色的佳句。

在峨眉,李白结识了一位叫广浚的僧人。相传广浚曾在万年寺的一方水池边为李白弹琴。李白听后作《听蜀僧浚弹琴》夸赞其演奏水平的高超:“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在李白写峨眉的诗句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峨眉山月歌》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秋,年轻的李白出蜀远游。诗人夜间乘船走水路,看到峨眉山的半轮山月,倒映在平羌江中的月影随流而行。当船从清溪驶向三峡转入渝州(今重庆)后,再也看不见那半轮山月了。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美。诗中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当山月在视野消逝,意味着看不见故乡和友人,一声“思君不见”的感慨,让诗的情感更加丰富而深沉。这是李白早期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李白视峨眉山为故乡,对峨眉山月一往情深。中晚年时期他因政治纷争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后被赦释归,途至江夏(今湖北武昌)恰遇故友蜀地僧人来自峨眉前往长安(时名中京)。他百感交集,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诗中“峨眉山月”反复出现,这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更是诗人与蜀僧晏关系的纽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是写月高手,不同诗句中的月亮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不仅是李白,古代很多诗人都会以月抒怀、借月寓理,月亮不仅是重要的自然意象,更是诗人情感世界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