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丑 语 丝
□ 陈震
之三十五
1.中医所说五味(习惯上称五味,实际是六大类),指辛、酸(涩)、甘、苦、咸、淡。不同味的食物有不同作用。一般情况下,食疗多用甘味、淡味食物,咸味、酸味次之,辛味再次,苦味食物用得最少。阅读若依五味分类,即便是比喻意义的,也是十分困难的。不过,透过比喻能让我们获得对阅读的新体验。精神世界的自由自在注定精神产品是五彩缤纷的。今天我们的读书之书、读屏之屏本身就是五味杂陈的。
2.作为柏拉图一生思考的结晶,“对话录”长短不一,有的优美,有的枯燥,按照克里夫顿·费迪曼的说法,几乎都闪烁着苏格拉底之光。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如甘味山药之补中益气。
3.对于大多数现代西方人来说,“孔子是个说着幸运饼干式格言的东方老绅士”(克里夫顿·费迪曼语)。西方称孔子为“Confucius”,意思是孔大师。因为,《论语》记录了一个高尚者的思想,值得反复阅读,似如淡味莲子之健脾渗温。
4.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就对精神世界的影响而言,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和反对者,几乎涉足了人类精神和行为的每一块区域。差不多让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比喻来表达我们的感受:读其书如同咸味海蜇之软坚散结。
5.中国的历史记录从公元前2世纪到21世纪延绵不绝,这在世界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剔除偏见,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也是赞不绝口的。司马迁《史记》的开创之功也是独一无二的。用酸味乌梅之收敛固涩也许是比较接近的比喻。
6.约翰·S·梅杰认为,“《三国演义》对于男人来说很具有吸引力,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男性小说’,使读者(多数为男性)把战争幻想为血性游戏、男人友情仪式和兄弟情义聚会的一个混合体。”(见《一生的读书计划》)看来,如同辛味生姜之发散行气,方才有此阅读情景。
7.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教育总是伴随着痛苦。这样,也许阅读亚里士多德就有苦涩之感,至少也是艰难的,如苦味鱼腥草之清热燥湿。
8.味觉的丰富,让我们感知世界有不同的体悟;书籍的丰富,让我们认识世界有高远的认知。两者各有千秋,各得其所。
9.从食物,我们得到大千世界的慷慨馈赠;从书籍,我们享受精神世界的奇妙多姿。
10.甘、淡、咸、酸、辛、苦之味,不过是人的味觉分类。以味解味,仅得其中。其实,人认识世界有多条通道,这些通道各循其轨,各司其职,为人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融通世界提供了至关紧要的前提条件。阅读作为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沟通方式,同样也存在与味觉相类似的觉知。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性所在。
之三十六
1.中国饮食文化讲求的是色香味形器境的和谐统一,是心灵与味蕾双向奔赴的盛宴。色以佳肴之彩诉诸视觉,香以浓郁香气触发嗅觉,味以五味调和勾起味觉,形、器分别以唯美之形和精美之器奉上视觉享受,境则全方位综合美食要素而终成身心通感的美食盛宴。阅读的最高境界与美食相类似,虽然阅读仅以视觉(听书则为听觉)从辨识书中符号开启读书的旅程,引发精神世界的变化,但其影响是全程全域全人的。
2.一盘菜端上餐桌的一刹那,其艳丽之色给人以美食第一印象。一本书拿到手的一刹那,其封面及全书外观亦给人以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虽非决定性的,但是先导性的。
3.菜香扑鼻是物质的,书香四溢是精神的。前者以物质信号传递美食信息,后者以文字符号表述精神蕴含。
4.菜之味需细品始能感知;书之味待深读方悟堂奥。
5.美食以形状物炫其神,书籍以形造势靓其韵。
6.美食之器,以美食与美器相契合,可谓佳偶天成;书籍之本,凭装帧与内容相谐和,正是相得益彰。
7.佳肴之境,在色香味形器与食者之浑然天成;阅读之境,望读者与书籍之物我两忘。
8.美食家以精湛技艺,将食材本味与调料之味巧妙融合,称作“提味”;书评家、领航人为书籍提要勾玄、探幽发微,即是“发凡”。
9.中国人之宴,以共食同餐为特点,使一群人的美食之圈可以劲爆走红;全民阅读以共读共享为鹄的,使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旅可以走得更远。
10.美食以至味为上,阅读以至真、至善、至美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