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艺
2025年06月26日

如东千年古镇——马塘

阅读量:3161 本文字数:3877

□ 陈新华

 

云雾如轻纱曼舞,拂过初醒的晨空。我凭栏伫立于仁和桥之巅,脚下视野开阔。东方地平线泛起金色暖光,那轮初升的朝阳似被岁月轻柔托起,沿着古老的串场河,悄然浸润着周遭的一切。东南角新镇区与西北古镇区经历了千年的穿越,车水马龙的喧嚣与青石板的沉稳交织,在这片皋东之地宛如一幅诗意长卷,谱写着千年古镇——如东马塘永恒的繁盛。

 

马塘古镇,地名之传奇。

 

东晋时,马塘之地为海滨一小村落,唐时称郭补村。日本高僧圆仁法师于唐开成三年(838年)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其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第一卷中载:“十八日…… 申时到郭补村停宿。” 这里提到的“郭补村”,据推断即在如东县马塘镇附近。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属泰州如皋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属通州如皋县。1945年以后属如东县。

五代时,马塘之地为“金卤亭”。光绪《通州直隶州志》有载:“复治海陵盐政,检烹炼亭,曰金卤。其兄履,掌建陽茶局,闻之,洁敞焙舍,命曰玉茸。”南唐时期(937年-975年),徐复治理海陵盐政时,来马塘检查煎炼盐卤的亭子,徐复对卤水高度认可,称赞卤水并命名为“金卤”,马塘金卤亭由此得名。徐复的胞兄徐履,掌管建阳的茶局事务,听说弟弟徐复将烹炼亭命名为“金卤亭”的事情,他受到徐复行为的启发,对茶叶焙舍进行了改良,并将其管辖下的焙舍命名为“玉茸”,这一行为与徐复命名“金卤”南北相呼应,传为佳话。马塘的金卤亭与石港的樵珊亭遥相对峙,一北一南,构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古镇平添了几分灵动与神韵。

不过,马塘其由来的传说皆与“马”字紧密相连。民间流传着诸多或神奇或质朴的说法。一说唐代薛仁贵在此地马蹄掘地成塘,故而得名“马塘”;一说是最早这里有一马姓居住,挖塘蓄水,称“马塘”;又说是尉迟宝林饮马洗马成塘,称“马塘”。虽然马塘地名的由来已难以确考,但这些与马相关的传说,却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而迷人的面纱,使其更显古朴而神秘。

马塘,又被雅称为骥渚、晓塘,此等别称常见于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之中。古代的马塘,原为一处小沙洲,文人雅士们以其形、取其意,寓意这片土地恰似良马,拥有奔腾向前、永不止息的蓬勃活力,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深远悠长。及至近代,马塘又有“三角岛”、“岛镇”之称。20 世纪中叶,随着如泰运河、九圩港、马丰河这三条人工河的出现,古镇被环绕其中,形成了一座独特的三角形岛屿,故而得名“三角岛”、“岛镇”,这也是古镇地貌变迁的独特之处。

 

马塘古镇,历史之沧桑。

 

马塘古镇,历经岁月沧桑,历史底蕴深厚。

早在明朝晚期,马塘场盐课司东侧便筑起了土山,土山地势较高,具有军事防御、漕运航标、保障盐民安全的作用。因山上建有碧霞行宫又称碧霞山,山脚砌石为坎,高四至五丈,周围八十余丈,巍峨壮观,为皋东闻名胜景。山顶西为碧霞禅院,东为三元行宫,山北傍有水池,名为土山池。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犯前夕,山上寺庙全部拆除。新中国成立后,土山逐步削平。

马塘旧市街东西长达三里,正街分为东街、西街,铺平板石,条石镶边上,其它街巷用碎石铺地,街道西段有三座石牌坊,街上有王家院、邓氏义庄等官宦宅第,街道两边排列着数百家酒楼、茶馆、绸缎庄、八鲜行、杂货铺等店铺。串场河(市河)上有筑于明宣德元年的仁和桥,为“淮南第一桥”,宽约四米多,将南北市街连成整体,桥垛上刻有“桥石千秋昭美业,舟车万里载深仁”的楹联。西边的寺河上有筑于明嘉靖前的迎恩桥,东边有筑于明嘉靖前的嘉定桥,现桐本桥位置上的鹰扬桥等众多古迹。1975年后,镇内串场河(市河)被填为市河路。旧时,孙窑、曹埠、潮桥、环镇、七里镇等地均为马塘属地。

运盐河穿镇而过,镇内沿河两岸加驳石坎,这条起凿于隋唐时期的重要水道,宛如古镇的血脉,在马塘南部自东向西流过,东通掘港,北抵丰利,南达石港,西连如皋丁堰闸,马塘运盐河还有一条折向东南的东运盐河。运盐河的畅通带动了沿线商业的繁荣,盐业运输的兴盛吸引了大量的人流。明隆庆二年(1568年),两淮巡盐御史动用运司羡金 1 万余两,开凿了石港至丁堰段的新运盐河,使得运盐河串联起马塘及周边各盐场,其后得名串场河,这条河流见证了古镇盐业的兴衰,也滋养了一方水土与百姓。明崇祯《泰州志》载,马塘场有张皂丫港,今无考。此外,还有虾子湾、凉月潭等古水域,马塘场人将明抗倭义勇王飞虎葬于凉月河南的凉月潭,清嘉庆《如皋县志》疆域卷记载:“……从丰利场板桥……一水从板桥东……折而南流迳凉月河、直挺河至马塘场镇。”据推测凉月潭应在马塘北,今虽已难寻,但它们如同岁月的印记,默默诉说着古镇的风雨变迁与历史沧桑。

 

马塘古镇,盐业之兴盛。

 

唐代开始为煎盐亭场,曾隶属泰州海陵监,南宋绍兴18年(1148),始置马塘场。明清时期为隶属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通州分司的“上十场”之一。为防禁私盐,在盐课司南官河口设水关一处。据嘉靖《两淮盐法志》载,马塘盐课司衙门,围墙周长一百一十八步(约合现代160米),共有十六根立柱支撑。最初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宋端大使和周原副使创建。后来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由副使李斌主持重修。盐课司大使官职为未入流,清雍正六年,统一设置为正八品。场大使专管盐务,并兼理民间刑事案件。马塘场有史记载的盐官可追溯到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催煎官钟颖,明清时期历任的盐课司大使、副使共计28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任的大使叫李枚,直隶祁州人,为马塘场最后一任大使。马塘盐课司衙门旧址在马塘中学附近,今有衙门巷的地名,据传大使署即在巷内。

马塘盐场,为灶民划分了生产区域,初设 3 团。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北宋中期范仲淹倡修的海堤,从胜利街处呈东西走向,抵运盐河口。盐河口的位置大概在今天高桥一组附近,“高桥”即当时南北盐河上的高桥,这在民国地图上也可找到。有海堤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起,在海堤岸外,设为2团17总。明隆庆3年(1569年),由于潮水向东南退去,筑今胜利街至通州倒埠子的包公堤(即是胜利街向西南,经老曹埠镇的海堤),又在堤南重设2团17总,并设东西便仓(盐仓库)各一个。4座避潮墩散列2团间,今马塘南部的“严家墩”,就是当时的遗迹。乾隆元年(1736年)因马塘东部、南部与掘港、石港、五总等地草荡涨接,海水不进,久不产盐裁归石港场管辖,并场后在民国元年(1912年)被全部裁汰。根据民国地图显示,马塘场西南的十七总,位于孙窑南与五总交界处,东南在双北村附近与十总镇交界,范围相当广。

 

马塘古镇,香火之鼎盛。

 

旧时,马塘宗教文化相当兴盛,庙宇林立,香火鼎盛。

明弘治《两淮运司志》记载,始建于宋景祐年间的大圣院,又名大圣寺,在马塘西,由僧道成创建,明洪武二年僧永真对其进行重建;玄帝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景泰三年,大使曹昂主持重建;东岳庙,马塘场盐课司东,明洪武二十七年场人周氏建,景泰三年大使曹昂重建;五圣庙,马塘场盐课司河南,明宣德七年大使呼胜建。相传大圣寺为唐尉迟宝林监造,俗称西方寺,位于迎恩桥西首,门前东西有两口水井,院内有古银杏树两棵,植于大殿前,粗可两人合抱,全寺占地约数十亩,1941年毁于战乱。东岳庙在仁和桥北,大殿供东岳大帝,两厢配殿供十殿阎君像,后楼供佛,鲁班祠附设庙内,1943年拆毁。

另外,圣护禅寺,又名关帝庙。坐落于马塘南,清乾隆二十四年场人王大溥出资建造,初时祀奉关帝,至乾隆四十一年改建为禅寺。后僧立成募缘筹资,在斋旁新建佛殿,并增置常住,使其规模逐渐扩大,终成丛林寺院,1954年以后逐步拆除;城隍庙,马塘场盐课司东,四进朝南,门临东西大街,街南有楼,上为香亭,下通行人,1941年后为马塘小学,现为马塘影剧院位置;都天庙,马塘场盐课司南,祀唐代张巡,在东兵庙前西侧,庙门朝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殿毁于火灾,僧人福元重修,1950年改为银行用房。

此外还有关圣庙、祖师庙、真武庙、上真殿、碧霞行宫、观音堂、汊河庙等明清等宫殿堂。旧时,众多的庙宇,承载着古镇百姓的信仰与寄托,每逢节庆或初一、十五,香烟缭绕,钟磬声声,为古镇蒙上了一层庄严而神秘的宗教氛围,因新中国成立前受战争影响,这些庙宇古迹已不复存在。

1926年马塘知名人士邓璞君、赵尊仁等人发起成立马塘佛学会,会址设于南街圣护寺。邀请溧阳籍名僧慧芬法师住持,扬州籍东瀛法师讲经开示,二人珠联璧合,历时20年。佛音袅袅,泽被一方。

 

马塘古镇,文化之繁荣。

 

马塘历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明弘治《两淮运司志》载,弘治十三年(1500年),两淮巡盐御史史载德于本场公馆西隙地,委本场大使夏杰、副使牛隆创建社学1所,盖正厅3间、门楼1座。嘉靖三年(1524年),如皋知县梁乔升改建,取名“小治”。万历十五年(1587年),知县刘贞一改建。

马塘场并入石港场后,乾隆十七年(1752年),石港场大使张星枢在本场城隍庙西首创办“晓塘义塾”。同年,马塘场人王大溥捐庄田42亩2分,以每年租银10两助场大使在碧霞禅院内兴办书院,这所书院被命名为培英书院。嘉庆年间,本场有社学1所,社田40亩。同治七年(1868),如皋知县出资600千文在本场设立“怀少义塾”。岁久倾圮。光绪年间,社田40亩仍存。

这些社学、义塾、私塾的设立,寄托着培育英才、传承文脉的美好愿景。清代晚期,马塘有进士1人,举人1人,廪贡3人,秀才19人。邓际昌曾任山东登州总兵、济宁直隶州知州、济宁道尹等职。名士邓飞霞、朱亚陆、刘念劬等人精于书法,尤其是邓飞霞,道光年间曾任职于山东,被誉为全国七大笔之一。

古代马塘文人的园林及亭台楼阁各具韵味。晚香园,由曾任安徽通判的邑人王灿精心筑建;眠鸥楼,则是邑人王俊所营构,在清宣统元年,其裔孙王善复对其进行重修;餐霞阁,原本属于道士朱溶的弹琴之处,择址于原城隍庙内;柿树园,坐落于马塘镇东北。给古镇增加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千年古镇之马塘,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江海明珠,依旧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的辉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