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6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学习强国
2025年06月27日

寻访非遗瑰宝 推动传承创新

阅读量:625 本文字数:916

□ 袁嘉翊 于纳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从指尖上的匠心传承,到舌尖上的家乡味道;从古老的戏曲唱腔,到灵动的传统舞蹈……每一项非遗都凝聚着岁月的温度,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近日,如东县实验小学四(10)中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走进位于掘港街道的盐垣社区红色作品陈列室,开展以“非遗瑰宝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红领巾寻访活动。

一进入陈列室,队员们便被满室的非遗作品吸引,一双双眼睛里闪烁着惊叹的光芒。掘港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姜扣琳绘声绘色地讲述非遗相关知识,以及非遗作品背后的故事。

剪纸、面塑、工艺葫芦、竹雕、书法、绘画、雕刻、风筝、徽章像章……在参观非遗作品环节,队员们纷纷凑近观看非遗作品,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时发出阵阵惊叹。每一件作品都让队员们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最让队员们兴奋的当属亲手制作非遗作品环节。如东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罗彬老师为队员们现场授课,他一边讲解面塑技法,一边展示手中的面塑作品,生动的演示赢得了队员们的阵阵掌声。

“如东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经搓、揉、掀、捏、点、切、刻、划等手法,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罗彬介绍,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最初用于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后逐渐演变为兼具观赏性与艺术性的手工艺品。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面塑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面塑艺人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意。罗彬本人从事面塑制作30余年,在传统的面塑技法上融入泥塑、陶艺技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创作的题材大多来自民间习俗、百姓生活剪影、民间传说等,以百姓的视角忠实记录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传播本地民俗文化。

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面团,跟着罗彬老师有模有样地制作起来。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并不容易。罗彬在队员们中间来回穿梭,耐心指导,帮队员调整手法。在罗彬的帮助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技巧,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面塑作品,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

此次红领巾寻访活动的开展,让队员们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新的光彩。

—— 2025年6月20日刊于南通学习平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