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国学
2025年08月14日

《里仁第四》第七章(下)

阅读量:210 本文字数:2546

□ 梦秋

 

程子延伸出去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君子存心宽厚,所犯过失,常是因为厚道,小人存心刻薄,所犯的错,常因为太刻薄。比如:子路为出嫁的姐姐服丧,到了除服之日他还不除。孔子问他:“何弗除也?”子路说:“我的兄弟姐妹很少,不忍心!”孔子说:“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先王制礼,就是教我们如何适当地控制情感的。子路听完之后,便脱下丧服。钱穆先生说“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子路的过失就是由于他太厚道、太有爱。虽然是过,但不是恶,也没有离开仁德,只是因为他们学问的功夫还没能纯熟,不能恰到好处。获正于圣人,马上就能改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很爱帮助人,但智慧不够,做事常常拿捏不好分寸,不够圆满。可因为他是厚道存心,所以虽有过失、经人提醒或者自己不断地积累经验,过失就非常容易改正。反过来小人是自私自利、看上去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更大,比如孔子提到的“乡愿”,他在与人交往当中很圆滑,从不得罪人,跟谁好像都很好,但他的存心是自私算计,就算把事情做得好像对别人都有好处,也是德之贼,因为他只为做个老好人,不管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匡扶社会的正气,他的行为本身就会导致社会风气越来越坏。而且他这种私心放在暗处,因此别人不好说,他也不愿意面对,因此他有过失就很难改善。《论语全解》上说“君子之党,显党也;小人之党,幽党也。君子之过,过于厚;小人之过,过于薄。过于厚则易辞,过于薄则难辞。”“辞”就是解说的意思。君子的过失出都摆在外面,出自公心,哪怕做错了,别人好说,他自己也容易改。小人的过失出自私心,幽微婉转,别人难说,他也不想面对,因此难改。蕅益大师说:“小人有过,则必文之;仁人有过,必不自掩。”因此我们宁愿有君子的这种过失,也不能有小人的过失。

也有学者把这一则理解为:要了解一个人德仁的状况要从他的友伴、从他周围的人去看。因为人通常所犯的过错都是源于他的生存环境、以及他接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孔子家语》中说:“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久了,都会给我们带来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周围的朋友都喜欢吃喝玩乐,大概率他也有同样的爱好。所以只要看这个人结交的朋友,就知道他的仁德状况了。一个想要提升自己的人,一定会依靠良师益友。《弟子规》中说:“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能亲仁”的“能”和“不亲仁”的“不”就标识出“主动性”,师友是我们完全自主选择的。你和谁交往都根据我们自己的所好,因此你喜欢一个人要常问问自己:到底喜欢他什么特点?你讨厌一个人又是讨厌他什么特点?你是喜欢随顺你的人,讨厌不随顺你的人,还是哪怕他不随顺你,但是他有在仁道上积极进取,你就愿意跟交往?我们的这种好恶也就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圈子。因此看一个人喜欢的人群、结交的友伴,大概就晓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了。

“观过知仁”,观过可以知道自己的仁德状况、也了解别人的仁德状况。知道自己的仁德状况,可以改过迁善。那么,知道别人的仁德状况要干什么呢?你观察了别人的过失以后,你是生起怜悯他、想帮忙他的心?还是你升起了嗔恨的心?开始抱怨说这个人怎么能那样啊,甚至于到处去跟人家讲他不好呢?这一点很重要,观察他人的过失,千万别忘了观察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在仁德上,不然,你一看到别人有过失,内心就生起了嫌恶的心,陷入到一种抱怨、讲究别人的状态,这本身就远离了仁德。如果是为了帮人,那就要分析他过错背后的原因,再找到恰当的办法、时间来帮助他。

《礼记表记》上孔子说:“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分为三种:安仁、利仁及强仁。安仁是有仁德的人安心于做仁爱之事, 利仁是聪明的人做事有利于仁爱, 强仁是指害怕犯错误的人勉强地去做仁爱之事。“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安仁的人同获功,他们的仁不能知晓,但与安仁的人同有过错,他们的仁才能知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利仁,强仁,功虽然与安仁的人功用相同,但本心却有差异。“功者,人所贪也。过者,人所辟也”,功德是人人都贪求的,过错却是人人想避开的,“在过之中,非其本情者,或有悔者焉”,在出错时,那些不是出自本心的,就会后悔,我们也就可以从中知晓他的真心是什么。比如前面讲孙性,他是为孝敬父亲而聚敛钱财,那父亲教育他,他就后悔、去自首。有的人也打着要孝敬父母的幌子贪污受贿,但他本心是自己贪婪,这样父母教育他,他不但不会后悔,还会认为父母不好。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上说:“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

也有人用这一章来鉴别人才。人心的正邪很难得知的,但一个人行事的差失却是很容易看见的,人平常可以通过行为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但很难在犯错时掩饰自己情感上的好恶。因此,用“观过知仁”这个方法观人往往有着出人意料的准确性:隋朝末年,杨广无道,天下大乱,当时涌现了许多起义领袖,其中著名的有李密、窦建德、萧铣、李渊等。当时李密势力最大。但后来,许多杰出人才都离开他,转投李渊。他们之所以这样抉择,就是从李密所犯过错对其做出判断的:瓦岗寨本是翟让所创,但翟让见李密才高志大,便推李密为主。后来,由于翟让贪财求货,李密却设计诱杀翟让的全家和亲信。虽然事出有因,但李密此举,显然是一个大错。他杀掉创业者和推举他的人,说明李密残忍并有失道义。不少瓦岗寨的英雄就是由此认清他,很多人相继离开,也导致李密最终失败。所以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深入考察过失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就能认识一个人的品质。这是很有意思的考察人的方法。

《松阳讲义》上说“读这一章要知修己与观人不同,若是修己,则过是不可一毫有的。若有一毫当过处,虽出于慈祥恺恻,然非中正之道。”哪怕发心是好的,也不是中正之道。“亦是吾见识未到处,是吾检点未到处,皆是学问病痛。必须如芒刺在背,负罪引慝,省察克制,必去之而后已。”若论观人则不如此,瑕瑜自不相掩。瑕就是指玉的斑痕,瑜是指玉的光彩,这两个不能相互遮掩,虽然视之以观由察安,考之之法极严,你观察这个人得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他的方法是极为严格的,“而待之之心甚恕。”你对待他的心呢是非常宽恕具备仁德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