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项目”撬动“大民生” “改”出居民幸福感
——全县175个创建项目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朱宇晔) 初秋傍晚,阳光洒在掘港街道古池社区新建的停车场上,居民刘晓兰正和邻居悠闲地散步。“以前这里杂草比人还高,蚊虫乱飞,窗户都不敢开。你看现在,多清爽!”她指着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脸上洋溢着笑容,“最重要的是,孩子晚上下班回家,再也不用绕圈找车位了。这真是改到了我们心坎上。”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聚焦百姓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以一系列接地气、惠民生的“微项目”,悄然改变着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的面貌,让幸福在百姓家门口悄然升级。
“边角地”再生,盘活的是资源,温暖的是人心
过去,县城部分区域存在绿化带闲置、边角地荒废的情况,既影响环境,也未发挥实际效用。与此同时,“停车难”困扰着许多居民。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我县通过“去密留疏”“微改造”等方式,对闲置低效空间进行提升,在保留绿意的同时,适度增设停车位与公共活动空间。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沉睡”的资源,更有效缓解了居民停车和活动的需求。如今,一批曾经“脏乱差”的角落焕发新生,成为既实用又美观的便民场所。
“老毛病”根治,疏通的是管道,顺畅的是生活
掘港街道盐垣社区宾东小区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落水管老化破损,是小区楼栋普遍存在的现象。“每逢下雨,排水不畅、墙皮脱落、墙体渗漏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楼栋安全。”掘港街道盐垣社区宾东小区网格员汪丹丹告诉记者,经过前期摸排,小区内八十多根老旧落水管被列入更换清单,已经于七月底完成全部整改。
民之所忧,我必行之。今年上半年,我县启动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管道维修项目,对老化严重的供水管道进行更换,对堵塞淤积的排水管道进行机械清淤和高压冲洗,清除管内沉积物,同步修复破损的检查井、井盖等附属设施,增设管道标识和警示装置,有效解决管道滴漏、堵塞问题,彻底解决了居民的“心病”。“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啦!”居民李先生欣慰地说。
“烦心路”蜕变,铺平的是道路,安稳的是脚步
道路破损、地砖松动,是许多老小区的通病,不仅影响美观,更存在安全隐患。今年,我县将道板维修列为重点民生“微项目”之一,对松动、断裂、沉降的道板砖进行全面更换和平整处理,并建立了长效巡查机制。曾经坑洼的“烦心路”悄然变身平整的“舒心路”,居民出行更加安全放心。
与此同时,老旧小区墙面、屋顶除危工程也同步推进。通过对剥落墙面进行修复、清理屋顶杂物、更新排水系统,有效消除了高空坠物风险,美化了社区环境。“以前走路总不自觉抬头看,怕有东西掉下来。现在墙修得牢固,屋顶也整洁了,心里特别踏实,感觉日子都过得更加舒心了。”城中街道三元社区居民徐朝珍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汇聚的却是浓浓的民生温度。目前,全县26项共175个文明城市民生“微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如东正用一项项扎实落地的“小切口”,推动城市“大治理”,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书写了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