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花献佛敬一杯
□ 越 明
借花献佛敬一杯,
公主啊,
请容我倾尽肺腑表衷怀。
你本是冰肌玉骨神仙态,
我岂能顽同木石不生爱。
一路上你含情脉脉意绻绻,
我岂是装聋作哑故痴呆。
何况你受尽折磨才脱灾,
我岂忍负情再使芳心碎。
公主啊,施恩图报非君子,
大义当前不可违。
都只为此情此境难安排,
并非我,柳毅无情不知爱。
在越剧艺术长廊里,《柳毅传书》凭借婉转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与动人的情节,成为竺派艺术的经典之作。其中“借花献佛敬一杯”唱段,虽无激烈的戏剧冲突,却以极简的舞台语汇与含蓄的情感表达,将柳毅正直无私的人格特质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段唱词与表演的完美融合,不仅彰显了越剧“以情传声、以声塑人”的艺术特色,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君子人格”的推崇与诠释,成为戏曲舞台上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典范。
“借花献佛敬一杯”出自《柳毅传书》“湖滨惜别”一折。此时柳毅已完成传书救龙女的义举,洞庭龙王为答谢其恩情,不仅设宴款待,更欲以重金、官职相赠,甚至提出将龙女许配为妻,均被他拒绝。“借花献佛敬一杯”便是龙女在湖滨为他送别,希望再作一次挽留时,柳毅的真情流露:他很喜爱龙女,但他担心龙女的示爱是因为有感恩的成分,他不希望爱情被道德绑架,因此他再次拒绝。但他的拒绝不仅没有疏远与龙女的关系,反而以“君子之风”赢得了更深的敬重,为后续龙女化身人间女子与柳毅终成眷属埋下伏笔。
唱词开篇以“借花献佛敬一杯,公主啊,请容我倾尽肺腑表衷怀”,直接打破了柳毅此前“温文尔雅一味拒绝”的回应方式,转向“掏心掏肺”的直白倾诉。全段唱词12句,可分为“认爱—释疑—明志—剖因”四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柳毅“爱之深、拒之切”的复杂心理,在直白的情感表达与克制的道义坚守中,完成了人物内心的完整呈现。
“你本是冰肌玉骨神仙态,我岂能顽同木石不生爱”两句是柳毅对情感的直接坦诚。他没有回避龙女的美貌与气质带给自己的触动,更没有以“君子不近女色”为由掩饰心动。“冰肌玉骨”是对龙女容貌的由衷赞叹,“不生爱”前的双重否定(“岂能”“顽同木石”),将内心的爱恋表达得既坚定又坦诚。这种“敢爱”的直白,彻底打破了传统君子“无欲无求”的刻板印象,让柳毅的“正直”不再冰冷,而是带着人性的温度。紧接着“一路上你含情脉脉意绻绻,我岂是装聋作哑故痴呆”,则回应了龙女可能存在的“误解”。龙女一路相伴,眼神中的情意柳毅尽收眼底,他明确表示自己并非“不解风情”,而是“心有感知却不敢回应”。“装聋作哑”“故痴呆”的自嘲式表述,既带着对龙女的歉意,又暗含着压抑情感的无奈。他不是“不懂”,而是“不能懂”;不是“不回应”,而是“不敢回应”。这种“懂而不敢应”的坦诚,比“不懂”更显情感的真挚。
“何况你受尽折磨才脱灾,我岂忍负情再使芳心碎”一句,将情感的出发点从“自我心动”转向“体谅对方”。柳毅拒绝的理由中,不仅有“道义”的约束,更有对龙女遭遇的心疼,因为龙女刚从“牧羊受苦”的困境中解脱,身心俱疲,他若接受这份情感,难免会被人误解为“趁人之危”;而若拒绝不当,又会让龙女再次受伤。“岂忍”二字,道尽了他的温柔与顾虑,也说明他的“拒绝”并非“无情”,反而是“深情”的另一种表达:不愿让自己的情感成为对方的负担,更不愿让这份真情沾染丝毫功利色彩。
“施恩图报非君子,大义当前不可违”是全段唱词的“魂”,也是柳毅拒绝的核心立场。在坦诚爱意之后,他迅速将情感拉回“道义”的框架内。他强调自己的“传书救难”是“义举”,而非“交易”,若因救难而接受龙女的情感,便是“施恩图报”,违背了君子的操守。“非君子”的自我警醒与“不可违”的坚定态度,形成了强烈的语气对比,展现了他在情感漩涡中坚守底线的定力。这里的“大义”,不仅是“不图回报”的道德准则,更是对“真情纯粹性”的守护——他要的不是“报恩式”的爱情,而是平等、纯粹的情感,而当下“救难者与被救者”的身份,恰恰让这份情感难以纯粹。
“都只为此情此境难安排,并非我,柳毅无情不知爱”两句,是对整段唱词的总结,也是对龙女的最终告白。柳毅明确将“拒绝”的原因归于“此情此境”,而非“不爱”,“情”是真的,“境”是错的,在“施恩者”与“被救者”的身份对立下,任何情感的发展都会被打上“报恩”的烙印,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并非我无情不知爱”的辩解,虽然带着一丝委屈与无奈,但彻底消解了“柳毅无情”的可能,让他的“拒绝”充满了悲剧性的美感。
“借酒献佛敬一杯”这段唱段的魅力,不仅在于艺术表现的精湛,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核——它以柳毅的“矛盾与坚守”,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人格”,让“君子”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道德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实个体。传统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与“利”对立,却往往忽视了“义”与“情”的关系。而柳毅的形象则证明,“君子”可以“有情”,关键在于“情”要符合“义”的准则——他爱龙女,却不会因爱而违背“施恩不图报”的道义;他坚守道义,却不会因道义而否认“爱”的存在。这种“情义兼顾、以义制情”的人格,正是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完美践行。
在功利化的现代社会,柳毅这种“不慕荣华、不图回报”的坦荡,以及“爱而不得却坚守底线”的克制,更显珍贵。这段唱段通过艺术的方式,以一杯酒为媒介,展现君子的坦荡与坚守,映照了中国人对美好人格的永恒追求。它让我们看到,“正直”不必以“无情”为代价,“坚守”也可以充满“深情”;它让柳毅从“传说中的义士”成为“观众心中的君子”,也让“情与义”的辩证,成为跨越时代的永恒命题。当湖滨的歌声落下,柳毅转身离去的背影,不仅是“惜别”的伤感,更是“坚守”的荣光。这份“爱而不能”的遗憾,恰恰成就了“君子人格”的完美与动人,这也正是越剧《柳毅传书》能够跨越时代、“借花献佛敬一杯”唱段能够持续打动观众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