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5年10月16日

充电桩“进村”,打通补能“最后一公里”

阅读量:120 本文字数:1100

□ 张裕新

 

今年初,如皋市、如东县入选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全国试点后,按照“跟着产业走、贴着需求建”的模式规划新建多处智能充换电设施,着力推进城乡充电服务均等化。目前南通农村地区已建成充电站410座、公共充电桩2700余台,全市家用充电桩超17万个,基本实现乡镇、街道充电设施全覆盖。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能量源泉”,其便利性直接关系到车主的充电体验与满意度。充电桩“进村”,不仅是对车主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一些地方充电设施“进村”因建设成本高、布局规划失衡、运维响应滞后等原因,发展相对缓慢。而充电设施建设加速向村里拓展,注定充满挑战。这场跨越城乡的充电网络建设,从来不止于“建多少桩”,而是要让更多居民平等享受能源普惠服务的红利。因此,要从政策、监管、运维等方面协同发力,打通补能“最后一公里”。

强化政策扶持,实施监管创新。在政府投入上,一方面,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在农村地区建设充电桩的企业给予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应设立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监管创新上,政府部门需建立健全充电设施运营监管机制,制定统一的充电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对运营企业的监管。还要强调多方合作与共同参与,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实现充电设施的共享和互补。如相邻村居通过合作共享资源,打破村居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平衡,不仅有助于解决充电桩资源紧张的问题,还能提高充电桩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通过共同建设和管理充电设施,形成更加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提高充电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不仅有助于保障新能源车主的合法权益,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创新运维管理模式。建立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充电桩进行实时监测,实现远程运维。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运维效率。要增强导航与标识的清晰度。通过高精度地图和实时定位技术,车主可获取充电桩的准确位置、剩余空位及充电状态等信息。在充电桩现场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帮助车主快速找到并正确使用充电桩。实现预约充电功能。车主可以通过手机App提前预约,确保在到达时能够直接使用,避免排队等待的困扰。预约系统还可以根据充电桩的实时状态和车主的充电需求进行智能调度,优化充电资源的分配。构建充电桩共享平台。车主通过一个统一平台即可查询、预约和使用多个充电桩,极大地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灵活性。通过该平台,车主还可以随时查看充电进度、剩余充电时间、充电费用等信息,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时间。

(摘自《南通日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