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国学
2025年10月16日

古代也有国庆节

阅读量:130 本文字数:1400

□ 钟 芳

 

翻开泛黄的史册,那些被朱砂批注的日期总在提醒我们:庆贺传统早已深植华夏文明的血脉。不同于现代国家诞辰的纪念,古代的“国庆”更像是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将帝王庆典、农事节气与民间信仰编织成独特的文化经纬。

从《周礼》记载的“大蜡八”祭祀,到汉代确立的皇帝寿辰庆典,这些特殊日子既是权力秩序的展演舞台,也是百姓共享的欢腾时刻。当新帝登基、五谷丰登或祥瑞显现时,官民同庆的盛况往往持续数日,太常寺的钟鼓与市井的喧闹交织成最生动的社会图景。这种根植于天人感应观念的庆祝仪式,既彰显着普天同庆的政治理念,也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朴素祈愿,在千年时光中沉淀为民族记忆的鎏金底色。

汉代以降,帝王生日逐渐演变为制度化的国庆庆典。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首创“寿筵”先例,将诞辰与祭天仪式结合,未央宫前彻夜不熄的灯火与四方进献的奇珍异宝,构成最早的皇家庆生图景。至唐玄宗时期,千秋节庆典已形成固定范式:八月五日这天,长安城内外遍设彩楼,太常寺编钟与羯鼓齐鸣,百官需献上铜镜等象征明德的贺礼,民间则自发形成“卖镜市”的独特风俗。宋代更将这种庆祝推向极致,皇帝生辰被定为“圣节”,全国官员休假三日,汴梁城的勾栏瓦舍上演着《千秋万岁》等应景剧目,御街两侧的茶肆酒家免费供应椒柏酒,连牢狱中的囚犯也能获得短暂宽赦。这些庆典绝非简单的个人崇拜,而是通过“君权神授”的仪式展演强化统治合法性——当万民同庆的盛况通过《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画卷传播时,王朝的威严与繁荣便得以具象化传递。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国庆往往与农事节气巧妙重合,如宋代长春节恰逢春耕伊始,既彰显“天子与民同乐”的仁政理念,又暗合“春祈秋报”的农耕文明基因。

当宫廷的钟鼓声渐次停歇,市井的喧闹便成为国庆庆典最生动的注脚。在唐代的千秋节,长安城西市会临时搭建起“镜市”,百姓们争相购买特制的千秋镜,镜背錾刻的蟠龙纹样与长命百岁的铭文,承载着最朴素的祝福。宋代汴梁的圣节庆典中,御街两侧的茶肆会免费供应特制的长生酒,这种用椒柏浸泡的琥珀色液体,混合着药香与酒香,成为连接官民味觉记忆的纽带。更令人称奇的是,苏州一带至今保留着“轧神仙”的古老习俗,相传这是南宋时期为庆祝皇帝康复演变而来的民间庙会,人们摩肩接踵地穿过石桥,只为沾染些“仙气”——这种将皇家庆典转化为民俗信仰的智慧,恰如流水般将宫廷仪式的威严,转化为市井生活的欢娱。明清时期的国庆庆典中,民间艺人的表演成为最鲜活的记忆载体:北京天桥的杂耍艺人会临时组成庆贺班,表演《八仙庆寿》等应景剧目;南京夫子庙的灯匠则制作出万寿无疆的走马灯,烛光映照下旋转的剪纸人物,让皇家的庆典化作百姓指尖的温度。这些散落在典籍缝隙中的市井片段,如同拼图般还原出古代国庆的全貌——当太常寺的雅乐与街巷的叫卖声共鸣时,权力与民间便达成了最微妙的平衡。

从汉代寿筵的青铜礼器到宋代圣节的椒柏酒香,古代国庆庆典如同一条流淌的文化长河,将帝王威仪与市井烟火熔铸成独特的文明记忆。这些穿越千年的庆祝仪式,既是君权神授的政治展演,更是农耕文明春祈秋报的精神寄托。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千秋镜的蟠龙纹样,或是在苏州石桥上体验“轧神仙”的古老习俗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温度,更是中华文明礼乐相和的深层智慧。今天,当现代国庆庆典的礼花照亮夜空,那些沉淀在典籍中的鎏金底色依然提醒我们:真正的庆典永远扎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是跨越时空的永恒共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