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鸢逐风舞 竞技显匠心
——中国·如东第24届风筝会侧记
□ 全媒体记者 张顾颖 吕二函 许丹阳
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风筝放飞场,秋风轻拂,天空被装点成一幅流动的画卷。软体造型风筝憨态可掬,《西游记》人物风筝栩栩如生,哪吒、葫芦娃造型的风筝在空中灵动翻飞,长达50米大型软体风筝,如同巨兽般在云端舒展身姿。17至18日,中国·如东第24届风筝会2025年全国风筝邀请赛暨江苏省全民健身“三进”系列赛江苏省风筝精英赛(如东站)火热开赛。
“快看!那几只粉色带边花的风筝飞得真漂亮!” 顺着身旁观众的呼声望去,盛京海有风筝队的运动风筝格外亮眼。领队刘永斌笑着介绍:“这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品牌风筝,两个V字穿插的造型,寓意‘团结起来取得更大的胜利’;风筝上印的‘海有’拼音,取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我们团队的初心。” 不远处,如东风筝协会副主席刘剑锋带来的“127串联”风筝同样吸睛,127个小六角组成的风筝上,蓝印花布的图案细腻精致,将南通两项非遗完美融合。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风筝,不仅是美的展示,更是风筝比赛“工艺”比拼的生动体现。
“传统风筝类的工艺评分,要从绘画、扎制、形态、创新四个维度综合考量。” 江苏省全民健身“三进”系列赛江苏省风筝精英赛(如东站)总裁判长汤志良,在赛场边向记者详解评分标准。
刘剑锋在赛后与记者交流时提到,在日常的风筝研发与推广中,他开始尝试工艺创新——从传统的芦苇、竹子,改用又直又轻的碳纤维材料制作风筝骨架;将以往耗时费力的手绘画面,交由AI软件设计新图案后绘制,大幅降低制作成本;就连曾因纯手工制作而工序复杂、供不应求的板鹞哨口,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既能保证音质,又能满足大众需求。“但这些创新主要用于日常普及,这次比赛特意带来全手工制作的板鹞风筝,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传统风筝工艺最本真的魅力。”他的话语里,满是对非遗技艺的坚守。
风筝放飞环节开始,汤志良告诉记者,传统风筝类的放飞评分标准明确:起飞速度越快、留空时间越长、放飞角度越垂直、空中效果越灵动,得分就越高;若能在放飞过程中展现出独特技巧,还能获得额外加分。只见场上的传统风筝纷纷升空,有的稳悬高空如静止的画卷,有的随风轻摆似起舞的精灵。
相较于传统风筝的沉稳雅致,运动风筝的比拼则更具观赏性与挑战性。汤志良介绍,运动风筝分为个人、双人、团体赛,还根据线的数量分为双线和4线。比赛从编排、技巧、效果等方面进行评判。赛场上,4线运动风筝时而快速上升,时而急速下降,时而停顿盘旋,时而灵活刹车,运动员们熟练地操控着线轴,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刘永斌坦言,4线运动风筝虽相对容易入手,但要练到精准却并非易事,“不过只要努力就能练好”,他的话语里满是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一场团体运动风筝表演中,多只风筝在空中默契配合,摆出各式队形,整齐优美的队形加上巧妙的动作编排,在美妙的音乐映衬下,让观众感受到运动风筝的独特魅力。
“风筝本身就是群众性很强的项目,特别契合全民健身的宗旨。”中国风筝协会秘书长侯秋玲感慨,如东拥有86公里黄金海岸线、广袤的滩涂和适宜的风力,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风筝运动提供了绝佳的放飞场地,也让这里成为风筝爱好者的乐园。
看着空中飞舞的各色风筝,听着现场的欢声笑语,这场风筝比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契机。30多年来,如东已成功举办23届国际、国内风筝大赛,2015年被命名为“中国风筝之乡”;如今,如东又借助风筝节这一平台,积极探索“体育+海洋”互动新模式,推动体育、旅游、文化、商业深度融合。当风筝的哨声随风远扬,如东正以风筝为媒,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