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助餐服务贵在系统性支撑
□ 花润颖
一餐热饭,关乎民生冷暖。近期,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街道南山社区食堂里,每到饭点总能看到银发长者排队“刷脸”用餐。一顿少油少盐的健康餐食,经过梯度补贴后只需十多元。真正将便捷、实惠、健康的“舌尖幸福”落到实处。
通州区的景象是全国老年助餐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老年助餐服务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破解部分老年人“吃饭难”的关键举措,在全国各地推开。类似于通州区的一些城市社区办起了老年餐桌、老年食堂,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服务点位增加的同时,运营成本的压力、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难以覆盖、提升服务附加值等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点。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资金相对有限,农村地区服务网点覆盖不足。如何确保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高质量运营,成为了摆在面前的现实考题。
让每一位老人脸上洋溢笑容,就是判断服务成功的最高标准。从长远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开展老年助餐服务,都需要解决好“谁出资”“谁出力”的问题。未来的老年助餐服务,要在系统性支撑上精准发力,朝着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方向努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项民生工程,最实际的问题当属资金来源。稳定的资金源头,是老年助餐服务行稳致远的根基。为此,应拓宽社会餐饮企业参与渠道,整合机关、企业、医院及养老机构食堂资源,辅以爱老、敬老、助老的团队助力,形成“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资金支撑格局。具体而言,政府支持可侧重于助餐点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日常每人每天的基本补助;同时,鼓励慈善捐助等渠道,可设立社区助餐基金,加上企业让利与合作、个人适度付费、金融助老服务等,共同构建多元支撑的资金保障体系。
解决了“谁出资”,“谁出力”同样关键。尤其在人力资源组织上,要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在城镇社区,可推广通州式的“中心食堂+刷脸支付”;在偏远村落,则可大力发展通州区正在探索的“邻里互助”、“中心户搭伙”、流动餐车等低成本、灵活性模式。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区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设立责任岗位带动和激活志愿服务,每位成员各司其职、责任到人,制作到配送的链条环环相扣,共同守护餐食的安全与品质。
老年助餐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良心工程。它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财力投入,更是基层治理的智慧和全社会的爱心。唯有正视问题,勇于创新,以更加多元的模式破解运营难题,以更加精准的网络实现全面覆盖,以更加丰富的内涵提升服务品质,才能让这项深得民心的好事真正办好、办长久。 (摘自《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