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5年10月22日

“赛事三问”系列述评①

基因之问:赛事为何选择如东?

阅读量:251 本文字数:1710

□ 毛茜

 

近日,龙舟的鼓点、风筝的哨音与马拉松的脚步声,在如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交响。这场体育的“三栖作战”,不仅考验着一座城市的组织能力,更叩问着其内在逻辑:为何是如东?这片土地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密码,能同时为这三项气质各异的赛事提供蓬勃生长的土壤?

答案,深藏在如东的自然肌理、文化血脉与发展智慧之中。三项赛事,如同三棱镜,折射出如东多姿多彩的天然禀赋与独特魅力。

 

自然禀赋的“三重奏”

 

赛事选择举办地,首重其自然禀赋。如东的独特在于,它同时拥有水、陆、空三维的顶级生态赛场,构成一曲和谐的自然“三重奏”。

水之舞台,为龙舟而设。如东地处长江入海口北翼,水网湖塘是其血脉。龙舟赛所在地小洋口桃花岛蒹葭湖,正是这颗水网明珠的璀璨切面。来自昆山的龙舟队队长邵海燕的赞叹一语中的:“如东风景优美,水质更是我们参加过的比赛中最好的。”碧波荡漾,是如东“水韵”的直观体现,为“水韵竞渡”提供了天然舞台。

风之剧场,为风筝而生。86公里黄金海岸线与广袤滩涂,塑造了如东独一无二的“风场”。中国风筝协会秘书长侯秋玲感慨道:“如此‘适宜的风力’,是风筝放飞的天选之地。”这里,风不再是阻力,而是托举非遗瑰宝“哨口板鹞”奏响“空中交响乐”的天然指挥。

岸之画廊,为奔跑而绘。半程马拉松的赛道设计,本身就是一首“以景引赛”的散文诗。跑者从金蛤大道出发,途经“风电画廊”、海滨湿地,在海岸线上奔跑。来自南通的选手吴泽国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本来跑到中途有点累,可一转头看到这沿途的好风景,立马又有劲儿了!”这条赛道,让竞技变成了一场沉浸式的生态体验。

 

文化基因的“三原色”

 

如果仅有自然禀赋,赛事或可落地,却难以生根。真正的生命力,源于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如东的独特在于,这三项赛事并非“外来客”,而是从本地文化肌理中生长出来的“自家伢儿”。

龙舟,勾勒的是“同舟共济”的蓝色基因。这片因海而兴的土地,历史上“向海图强”的围垦奋斗,需要的就是这种“力往一处使”的协作。从栟茶古镇延续十年的龙舟赛,到龙之韵俱乐部队员代表中国出征世锦赛,龙舟文化在这里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和精神共鸣。

风筝,描绘的是“守正创新”的赤色匠心。作为“中国风筝之乡”,如东人对板鹞风筝的匠心传承从未停止。从民间艺人刘剑锋尝试碳纤维新材料,到运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哨口,如东风筝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这份“空中交响乐”,是非遗在当代的鲜活延续。

马拉松,书写的是“奔跑向前”的绿色篇章。这场赛事,让跑者用脚步丈量城市的生态建设成果。赛后,选手们凭赠券体验小洋口高品质温泉,在“海鲜美食嘉年华”上品尝文蛤饼、炸小黄鱼。正如本地跑者缪磊忠所说,希望外地跑友通过这场比赛“认识如东、爱上如东”。马拉松,成为如东展示其“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成果的流动窗口。

 

发展路径的“三合一”

 

赛事的选择,更是一座城市发展思路的战略投射。如东正以“体育+”为引擎,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新路。

这是“流量”转化为“留量”的系统工程。如东清醒地认识到,赛事短暂的“流量”必须转化为城市长期发展的“留量”。马拉松赛事中,1000多名志愿者、560多名安保人员、108名医疗保障人员共同织就“安全网”,给予跑者“看到他们在,心里就踏实”的安全感。这份专业与可靠,正是如东作为优质旅游目的地的“隐形名片”。

这是“赛时”延伸为“日常”的长远布局。从龙舟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到风筝会传承非遗文化,再到马拉松带动“体育+文旅”消费,如东将赛事的高光时刻,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赛后,选手们拿着温泉体验券、美食赠票继续探索如东,正是“赛时热度”向“日常温度”的成功转化。

这是“个体体验”升华为“城市认同”的情感共鸣。当急救跑者周建直言“爱上了这里”并化身“推荐官”,当扬州选手杨文龙摸着完赛包笑着说“这趟跑值了”,我们看到的是赛事带来的深度情感连接。这种由个体体验汇聚而成的城市认同,是最珍贵的品牌资产。

赛事为何选择如东?因为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记得奋斗的桨声,每一阵海风都见证文化的传承,每一寸土地都饱含开放的胸怀。当龙舟竞渡、风筝高飞、跑者奔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场体育赛事,更是一座滨海城市以其独有的方式,书写着“竞逐向海图强”的传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