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南黄海
2025年10月23日

牛 市

阅读量:238 本文字数:3349

□ 管 霖

 

提起牛,老一辈的农耕人都会说,牛不仅是我们并肩耕作的可靠伙伴,更是值得敬重的无言挚友。从前,牛是传统农耕的核心动力,它用坚实的步伐和不懈的力量,撑起了农业生产的脊梁,堪称推动农耕文明发展的“生力军”。因此,牛在祖辈们心中占据着崇高地位,它辛勤奉献的身影早已深深镌刻进农耕文化的厚重史册,成为劳动精神最生动的象征。

那么,“牛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牛市”是旧时进行耕牛买卖的交易市场,简称“牛市”,也称“牛会”或“牛行”。有的地方还被叫作“牛绳”“绳会”,有道是相隔300里,各地各叫法不同罢了。

众所周知,如东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养牛大县,其西部杂粮地区擅养黄牛,中部水稻地区擅养水牛, 东部沿海地区擅养海子牛。海子牛以王家潭一带的牛著称,也称车牛。这种牛体躯比中部地区水牛还高大,四肢粗壮,主要用于拉车,运输水海货,兼耕地,因挽力大,耕地效率比水牛高30%左右。民国时期,全县大大小小的耕牛交易市场有30余处,主要分布于掘港、马塘、丰利、潮桥、苴镇等大小集镇。

掘港耕牛交易市场规模较大,位于掘港镇东坝头的一块空旷地上,地面上布有许多尺把高的木桩(有的地方用石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进入市场交易的牛缰绳均拴(系)在桩绳上。

我从小一直生活在外公家,外公家住在掘港东边不足2里路的大港桥畔(宾东村五组),外公是当地有名的养牛户,所以我从小对牛耳濡目染,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六岁时,外公就经常带我去放牛、到掘港“牛市”看热闹。

我清楚地记得,春耕忙完后,离麦收大忙还有一段时间,风和日丽,阳光灿烂,此时牛闲人也闲,是耕牛交易的旺季,也是养牛人的盛大节日。在掘港牛市,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养牛人牵着牛,从四面八方涌来,牛叫声、买卖交易声此起彼伏,场景蔚为壮观。村相邻,地交界,路相通,人相宜,虽说养牛人不住一个村,但彼此之间都熟悉。正所谓“人不亲行亲”,那些养牛人在市上一碰面,相互都亲热地打着招呼,给外公递烟、点火,热情极了。事后,我反复思忖,这些人为什么对外公如此敬重,莫不是外公也是牛市上的一个小头目?说实话,此事埋在我心中好久,因外公脾气古怪,我没敢多问……

“牛市”看起来好像是开牛会,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里面名目繁多,花头儿精可多着呢!可以说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所谓“社会学问”和约定俗成的行规及交易方式。

先说牛市场负责人,称其为牛行经纪人。举办“牛市(牛会)”,都要按民间传统习惯,定期打(扯)旗。一般以农历二月、十月望日(十五日)为期,也可选择其他日子。每逢“牛市”,一大早,牛行经纪人就把经绳拉好,俗称“拉经”,下午闭市谓之“收经”。待交易的牛拴好后,行人过来“看卖相”,然后把卖方拉到一旁,询问牛健康和农活情况,行话叫做“牛包吃倒”,意思是怕病牛出售,要包吃草包反刍(倒嚼)。询问完毕后“打码字”,行人把手伸进卖方袖筒(衣袖)里用手语暗暗商定牛的最低价格数字,价格不可明言,只能用“暗语”。接着行人找来买方,走到卖方牛前开始品头论足,小行人(为协助大行人讲行的人)和帮边(帮腔说话圆场的人)都围拢过来,三三两两地对牛褒奖一番,俗称“打圆场”。经过一遍遍“牙价”( 指佣金)和“磨价”( 砍价,讨价还价)。“大小行人”和“帮边”眼神手势都配合得十分默契,心照不宣。即使交易不成,因为“袖筒议价”买卖双方不能直接见面和砍价,行人会另寻买主,帮边会以“买卖不成仁义在”来圆场。

最有趣的是“牛市”交易中一律使用手语数码,就是用手指进行数字交流,5个手指分别代表9个数字,也有人叫“暗语”。要弄懂手语也真不容易,全靠脑筋急转弯,反应要敏锐。一叫掐子、二叫弹子、三叫品子、四叫吊子、五叫拐子、六叫挠子、七叫柴子、八叫别子、九叫弯子也称老虚、十叫镏子也叫两把掯。手语除一、二、三、四是按手指原数外,五是一个大拇指,六是拇指和小指,七是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八是拇指与食指分开,九是食指弯曲成钩,十还原为一。这样的手语在乱轰轰的“牛市”上,确有其独特优势,既可避免大声吆喝,又可保护牛价的秘密。同时还折射出一系列的交易过程,构成了一个颇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展示出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成为旧时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一个缩影。

俗话说得好,“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就要精一行”。不难看出,牛行人在长期交易实践中锤炼出一套观察牛的过硬本领,对牛的评估、饲养、农活、防病、口齿、年龄都有独特见解和准确判断能力,看牙齿就能准确判断牛的年龄,从牛犊开始,一对牙是少年、4个牙是青年、6个牙为壮年,边牙为中年、8个牙为老年也称齐口。还能从牛臼窝和齿线来判定牛的年限,从牛外观可总结出牛的优劣。

在我的记忆中,掘港“牛市”经纪人中有个人称姜二的人,真名叫姜顺义,瘦高个儿,身穿长大褂,头戴礼帽,为人诚实,家住掘港南郊姜家大园(港南社区),与外公称兄道弟关系甚密,常到外公家喝酒聊天。此人看牛本事超群,凭三寸不烂之舌,做到一手托两家,牛价七不离八,买卖双方都能基本满意,他在“牛市”中受人拥戴享有较高声誉,人称“牛行家”。显然,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牛行经纪人,不仅要熟练掌握“牛经”,了解市场行情,同时还要深谙买卖双方的心理,没有三五年“牛市”摸爬滚打是难以入行的。

随着外公带我去“牛市”次数的增多,从小善于察言观色的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些热衷于赶“牛市”的养牛人,真正进行买卖交易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把牛牵到“牛市”上亮亮相,让懂行的牛行经纪人估估价,俗称“验绳”。对于这些靠养牛为生、与牛相依为命的养牛人来说,把牛视同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当听到行家对自己的牛赞叹有加时,他们内心的一种满足和踏实感也油然而生,为对牛行经纪表达谢意,未等牛行“收经”(散市),纷纷把牛行经纪等人请到掘港东街上的祁家或卞家茶馆喝茶…… 当然,外公也不例外。

听外公说,如东的“牛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就闻名于大江南北,在自给有余的情况下,除销往如皋、泰兴、兴化、靖江、南京、常熟、无锡、常州等地外,还销往江西、安徽等外省。

农谚曰,“耕牛是个宝,种田少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耕牛的饲养、繁育、保护和调剂工作。据《如东县供销社史料》记载,1955年始,国家明文规定:切实加强对“牛市”的管理,要求县供销社在耕牛集散地建立牲畜交易服务所。并将“牛市”统一改称牲畜交易服务所。1956年,县供销社按国家有关规定,接管农村耕牛市场34处,并对耕牛市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撤并调整,改建为26处耕牛服务所。同时对全县原有220名牛贩子、交易员(即,大小牛行经纪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经审查考察,将其中66名经营作风较好者吸收为耕牛市场交易员。他们除做好耕牛市场交易外,还协助供销社下乡调查耕牛余缺情况,帮助签订包耕、代耕、饲养合同和耕牛评价入社工作。至1956年底,全县耕牛上市量8550头,其中供销社耕牛服务所成交3992头,占上市量的46%。全县建立耕畜配种站23个,帮助耕畜配种61头。1957年,各基层供销社为农业社调剂耕牛2770头。1966年,全县有牲畜交易所9处,交易员30人。当年,调剂耕牛1931头,其中从县外组织购进158头,支持县外417头。1969年,全县调剂3712头。上世纪70年代,农村社队大部分土地仍用牛耕,供销社一如既往把调剂耕牛作为首要任务,年均调剂耕牛3500头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承包地面积小,田块分散,牛耕作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小,所以供销社调剂耕牛任务也随之减轻。1982年,全县调剂耕牛3078头。1984年降至2000余头。1989年底,牲畜交易所全部停办。据此,如东进入了耕田不用牛的全新时代。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时间过得真快,想当年我还是一个跟随外公逛“牛市”的懵懂孩童,如今却成了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70多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昔日的“牛市”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耕牛服务所,再到耕田不用牛,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真令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

跨入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随着农耕全面实现机械化,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田野间农机轰鸣奏响发展强音,春日里,鸟语花香沁人心脾;盛夏时,麦浪翻滚金波涌动,处处皆似绚丽多彩的壮美画卷,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每当我伫立在农耕文化馆的耕牛塑像前,总会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摸几下牛头,当指尖触摸到那粗糙的纹理时,一股醇厚的乡愁便悄然漫上心头,瞬间,仿佛昔日人声鼎沸的“牛市”、牛耕田的生动画面,又鲜活地浮现在眼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