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密充电网络 筑牢民生根基
□ 沈莉莉
近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这一重磅举措,不仅直击电动汽车“里程焦虑”的痛点,更以清晰的顶层设计勾勒出充电网络“从有到优”的发展路径,为绿色出行注入强心针。
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但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公共充电设施布局不均衡,东部地区公桩占比近七成,农村覆盖率不足5%,春节期间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长龙”成为车主们的共同记忆;另一方面,现有充电设施平均功率仅45.5千瓦,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中的高效补能需求。《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既注重“量”的倍增,更追求“质”的跃升。在空间布局上,从城市核心区到乡村角落,从高速公路到居民小区,充电网络正从“中心覆盖”迈向“全域贯通”。新建居住区固定车位100%建设或预留充电条件,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这些具体目标将有效破解“回家充电难”“返乡充电愁”的困境。
让充电设施“更好用”,是此次行动的另一大亮点。《方案》明确提出新增160万个城市直流充电枪、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并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这意味着,未来电动汽车充电将像燃油车加油一样便捷高效。更值得期待的是,车网互动(V2G)技术的推广,让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囤电、高峰时向电网反向送电,既降低用户成本,又助力电网削峰填谷。到2027年,新增5000个V2G设施和超2000万千瓦时反向放电量的目标,预示着新能源汽车将与能源系统深度融合,开启“车—桩—网”协同共赢的新模式。
充电桩虽小,却连着大民生与大产业。《方案》推动居住区“统建统服”模式,通过运营商统一规划、建设、运维,打造1000个试点小区,破解私人建桩管理难、安全风险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充电基础设施的扩容提质将直接拉动超2000亿元投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可以说,《方案》既是对民生关切的回应,也是对产业升级的引领。
从更深层次看,充电网络的“三年倍增”不仅是补短板,更是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落子。当充电桩从孤立的电力接口升级为能量双向流动的“神经末梢”,当电动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型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绿色变革,更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张逐渐铺开的智慧能源网络,正为“双碳”目标筑牢根基,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方案》的印发实施,标志着我国电动汽车补能体系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下一步,需凝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在规划衔接、电网配套、技术标准、安全管理等方面协同推进,确保蓝图化为现实。
(摘自《南通日报》)